孫中山在研究了一些國家的政治製度、憲法、法律、法規、施政情況後認為:“各國憲法??隻分三權,不完備地方很多,而且流弊不少。”為把革命政府建成一個理想的政府,他向國會提出製定“五權憲法”,即西方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再加上“考試”、“監察”二權。他讓戴季陶起草一個憲法草案和相關的法律文件,按照孫中山的意圖,戴季陶研究了許多國家的憲法、法律,努力寫成了一部反映孫中山的政治思想、辛亥革命成果,對今後的國家政治製度有利的數萬言的法律草案,推動了法製建設的發展。
陳炯明叛變後,孫中山脫險來到上海,戴季陶隨之住到孫中山寓所,為孫分擔孤獨與苦悶。孫中山曾高度評價自己這位忠實的追隨者“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三)投江自殺原因新說
1922年,四川省督軍劉成勳派戴季陶的朋友向育紅、呂超帶了四川將領的信慰問孫中山並邀請戴季陶到四川幫助製定省憲,其目的是為了抵製直係軍閥的武力統一政策,以保住自己的地盤。孫中山雖然不讚成湘、滇等省的省憲自治或聯省自治辦法,但主張軍閥息兵停戰,發展實業,便決定戴季陶作為他的代表,赴川宣傳貫徹自己的主張。
孫中山對戴季陶此行很重視,除寫了親筆信外,還邀請了上海的一些四川籍人士,各黨派的在革命中有影響力的人物到自己的公館裏吃飯,並向中外記者發布戴季陶入川的消息,以擴大影響。
戴季陶離開四川,離開老母已經18年了,也想順便回家看看,便帶著秘書趙文田、隨員陳鳴謙等,隨向育紅、呂超在舊曆九月初四乘船返川。但誰也沒有想到戴季陶會投江自殺。
戴季陶一路上很少說話,常常獨自一人在船舷來回踱步,或憑欄沉思,神色呆滯。到了晚上11點多鍾,航船沿長江行至宜昌附近,其他人都已睡熟,戴季陶走出艙房,來到船尾,舉身投入江中。當時他穿的是花緞薄長棉袍,落水後,長袍像汽球一樣托著他順流漂浮。據戴季陶事後回憶,“當時萬念俱空,就想沉下水去。但是越沉越不得沉,自己鑽下去,又從對麵浮起來,向左左浮,向右右浮,把頭埋入水中,拚命地飲水,但肚皮已飽不能再喝,隻有聽天由命,站在水裏,很清楚地覺得我站在水裏成二三十度的傾斜,兩肩以上完全露出水麵??天氣很冷??”戴季陶漂到枝城南岸的沙州擱淺。他爬起來沒走多遠,便凍得倒地呻吟,一位六十多歲的老漁民齊順發聞聲發現了戴季陶,將他救回家中,給他身下墊上稻草,身上圍以棉絮,並喂酒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