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後記(1 / 1)

2005年5月,韓國政府重修位於泗川市的朝明聯軍戰士軍塚,而且,“為緬懷朝明聯軍抗倭業績,泗川市政府每年10月1日,都由市長帶隊前往軍塚舉行盛大的祭奠活動。為了不忘日寇侵朝曆史和弘揚朝明聯軍的抗倭業績,韓國每年都組織學校的學生到此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朝明聯軍戰士軍塚,埋藏著數千名歿於七年抗倭戰爭的朝明聯軍的頭顱。

為什麼韓國人要如此隆重地祭奠陣亡朝明聯軍的英魂?

這場逐漸被國人所遺忘的戰爭,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戰爭?

公元1600年前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到此時,已至巔峰,皇權高度集中,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繁榮。

物極必反,滿月易虧。從十六世紀末年開始,臃腫龐大的封建軀體已膨脹到了盡頭,從腦袋到腳跟,全身各處均彌漫出了腐爛衰朽的氣息。此時的大明王朝,隻剩了一個龐大的軀殼,而實際上已不堪一擊。

所幸,改革家張居正的不懈努力,使得這個病沉沉的軀殼重又煥然一新,發展強壯。

當此關頭,日本那個自號為太閣的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並窺視雄踞亞洲大陸的明帝國。豐臣秀吉,想要成為整個亞洲的主人。

七年的抗倭戰爭拉開帷幕。

在這場戰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上曆史舞台,勝捷與慘敗,進攻與潰退,相互交織,共同演繹著十六世紀世界上最為蕩氣回腸的曆史劇。

李如鬆、宋應星、邢玠、麻貴、李舜臣等,無數英雄豪傑為了東北亞的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更有數不清的將帥兵士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盡管戰爭進程中,大明的東征軍屢遭挫折,但是明神宗堅定抗戰的決策,使得戰爭的天平還是在最後的時刻,向朝、明兩國傾倒。

無論明朝人、朝鮮人,還是入侵者日本人;無論將帥高官,還是普通士兵,上至皇帝,下至走卒,每個人都在曆史的舞台上充分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正由於這些人的出色表現,才使得這場戰爭顯得猶為慘烈、悲壯。

戰爭的勝利者屬於明、朝兩國,屬於歿於戰事的四萬名明軍將士!

正如1962年,毛澤東在對印自衛反擊戰時所說:“這一仗不打則已,打就打出威風,保證和平三十年!”

而明神宗的那一仗,卻保證了東亞三百年的和平。

三百年間,無數人的安寧就是建立在這四萬人的頭顱之上!

然而,曲解與誤會,使這場深刻影響了東亞格局的戰爭,漸漸被人們漠視和淡忘,漸漸地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那些長眠在異國他鄉、忍受著千百年寂寞孤獨的將士的魂靈,祖國的人民似乎已經慢慢將他們忘卻了。

筆者學識淺薄,不敢妄談對這段曆史有什麼研究,卻願用自己微弱的聲音,去喚起人們對這段曆史的重新認識與發掘。

國人對萬曆朝鮮戰爭的了解,基本上通過幾部史書的記載,如《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鑒》《國榷》等。但是這些史料記敘簡單,甚至出現了許多明顯的訛誤。如一部二百八十萬字的《明史》對兩次東征的記載,隻有區區四五千言,提到的侵朝日本人物,也僅有平秀吉、行長、小西飛、石曼子、清正等四五人。清朝張廷玉等更是以“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這寥寥幾句,對萬曆朝鮮戰爭作出了極不負責任的評價,甚至是故意的扭曲、汙蔑。

而諸多私家著作,則較為詳盡地記載了萬曆朝鮮戰爭的全過程,如宋應昌的《經略複國要編》、諸葛元聲的《兩朝平攘錄》、茅瑞征的《萬曆三大征考》等,但這些著作流傳範圍普遍不廣,《經略複國要編》甚至還被清政府列為禁書。

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諸多誤解的沉澱,使得我們無法正確認識、合理評價這場戰爭。

史書是後人寫的,曆史卻是客觀存在過的。

美國劇作家泡特·愛默生·布朗說:“不管你寫什麼,別講出來,而要表現出來。”敘述曆史時,我們不應當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它,而應當秉筆直書,讓實際發生的史實在筆下重演。

本書在參考中、日、朝三國大量史料的基礎上,用平實的語言去描繪這段頗具爭議的曆史,力圖真實、客觀地還原萬曆朝鮮戰爭中的每一個細節,公正合理地評價投身於這場戰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他是一個英雄,還是一個小醜。對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力求基於史實,做到有憑有據。而那些爭議性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至於正確與否,相信聰明的讀者自有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