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影響是強烈的親族觀念。“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農村社會裏,血緣關係比任何關係都可靠。成為皇帝的朱元璋對任何人都抱著強烈的猜忌之心,獨獨對於自己的血親卻無條件地倚重信任。
雖然有曆代藩王之亂的前車之鑒,朱元璋還是視而不見,固執地讓他的孩子們分享皇帝的權力。他的孩子都被封為親王,擁有雄厚的兵力,“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以此防止帝國大權落入外姓之手。大臣們指出他封建諸王之策的嚴重弊端,他卻認為這是離間他的骨肉,把進言者抓來囚死獄中,這一安排身後終於釀成了靖難之亂。他對任何人都刻薄寡恩,唯對自己的親人奉之唯恐不厚。他規定了曆代以來最薄的官俸,同時又規定了曆代最厚的皇族俸祿。他規定他的親屬和後代們都要世世代代安享富貴,不必從事任何職業,以致皇族的供應成了明中期之後國家最沉重的財政負擔。
農民式節儉
除了這些對帝國性格造成的深刻影響之外,農民生活給朱元璋自己留下的印記更為深刻。他終生保持著濃厚的農民習性、農民作風和農民氣派。
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勞的人種。他們在計算生產成本時,從來不把自己的勞動算進去,好像體力和精力是一種最不值錢的東西,可以任意耗用。有農村生活的艱苦打底,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批閱內外諸司奏劄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劄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麼勤奮。
在對自己的享受上,農民是最嚴厲的克己主義者。幾千年的貧困生活積累下來,他們的節儉欲甚至已經成了一種盲目的本能,而不是一種手段。朱元璋的節儉,在曆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
當了皇帝後,他每天早飯,“隻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陳梧桐《朱元璋大傳》)。他所用的床,若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拚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這是做衣服的邊腳料,我讓人縫成一塊布,省得丟掉可惜(此製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他對浪費是如此深惡痛絕,有一天退朝,見到兩個太監穿著新靴子在雨中走路,朱元璋大怒,立即把他們叫住痛斥:“靴子雖然不值什麼錢,可是做一雙得費多少工!汝何不愛惜,乃暴殄如此!”叫人把這兩個太監按在地上,狠狠打了一頓。
又有一天,見到一個官員子弟穿一身值五百貫的華麗衣裳,朱元璋大不適意,教訓他說:“如今你借父兄的光,生長於膏梁紈絝之下,農桑勤苦,邈無聞知。一件衣服花了五百貫!這是農民數口之家一歲之資也,而爾費之於一衣,驕奢若此,豈不暴斂?自今宜切戒之!”
像每個農民一樣,朱元璋有著強烈的鄉土觀念。他手下的功臣,絕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老鄉。登基之後,他覺得哪個地方也沒有老家好,越來越想念淮河南岸的那個小村。“聖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鳳陽本是貧瘠之地,立國之初,他卻堅持把國都定在這裏。雖然大臣們多次勸諫,也不動搖。農民們生活中一再節省,蓋房子時卻會傾其所有。同樣,為了經營中都鳳陽,一貫堅持輕徭薄賦的朱元璋也勞民傷財,不惜人力物力,先後征用了幾十萬軍人和工匠,花錢唯恐不多,用料唯恐不精,為求堅固,石縫裏都灌上鐵汁。不料工匠們不勝勞役,用“厭勝法”
①表示憤怒。氣急敗壞的朱元璋把大批工匠殺掉,衣錦還鄉的計劃也因此而落空。要不然,淮河南岸那個“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貧瘠小村,就真的成了大明王朝的首都。
①厭勝法,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老百姓俗稱為下鎮物。所謂鎮物就是工匠偷偷放在別人房中、器物中的那些據說會給人帶來壞運的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紙人等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