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嶄露頭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道路(1)(2 / 3)

大元王朝已經成了一個爛透的梨子,隻等一聲震動就會掉落下來。劉福通一呼百應,各地無數底層豪傑應聲起事,大半個中國沸騰起來。農民大起義的浪潮,很快波及朱元璋的家鄉。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月,濠州出現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

原來,至正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安徽定遠的大地主郭子興、孫德崖等五人借白蓮教聲勢起兵,也以紅巾為號,“衣巾皆絳”。附近農民幾萬人“棄農業,執刀器”,紛紛前往投奔。二月二十七日,郭子興等五位“節製元帥”率領這支隊伍,一舉攻占了濠州,皇覺寺所在地區被納入農民軍的勢力範圍。

亂世裏沒有清靜之地。起義軍三天兩頭來廟裏搜糧食,找吃的。不幾天,元軍又駐紮到附近。他們不敢與農民軍正麵交鋒,每天到各村搶劫,見人就抓,當做“亂民”送到長官那裏報功領賞。朱元璋登基後在《紀夢》一文中描述當時的情況說,紅巾軍“陷濠城而拒守之,哨掠四鄉,焚燒閭舍,蕩盡民財,屋無根椽片瓦,牆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而官軍則“聲攻城而逡巡不進,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則以絳係首,稱為‘亂民’,獻俘於上,請給其功”。在這種“造反軍”與“反造反軍”的拉鋸戰爭中,最倒黴的就是既不“造反”又不“反造反”的廣大平民百姓。

用朱元璋的話說,就是“良善者生不保朝暮”。和尚們在廟裏成天提心吊膽,看這樣子,保不齊哪天就被官兵抓去充當“亂民”,被砍掉腦袋。沒辦法,白天隻好揣個餅子,躲到山裏,等太陽下山了,再回來睡覺。

豈料在兩軍夾縫間,如此苟且偷生都不可能了。那天和尚們下山,廟已經沒了。原來農民軍來廟裏找吃的,一粒糧食也沒找著,一生氣,一把火把廟給燒了個精光。

朱元璋徹底走投無路了。再出去流浪吧,烽煙處處,天下已經沒有安靜的地方。兵為刀俎,民為魚肉。看來在這個武力決定一切的時候,隻有拿起武器,反而有可能活下來。可是,當什麼兵,也是個問題。“出為元兵,恐紅巾至,欲入紅巾,畏元兵至,兩難莫敢前。”他在《紀夢》中這樣描寫自己當時的心情:“予當是時,尚潛草野,托身緇流,兩畏而難前。欲出為元,慮係絳以廢生;不出,亦慮紅軍入鄉以傷命。”

在殘垣斷壁裏忍饑挨餓躲藏了幾天,他意外地收到了同村的一個哥們湯和給他捎來的紙條。原來這個哥們已經加入紅巾軍了,說現在在軍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快活得很,勸他也快快參加。

他還是拿不定主意。謹慎的天性讓他一次次拖延,不到最後關頭,絕不選擇軍人這個職業。這時,命運給了他最後一次推動力,大師兄告訴他,紅巾軍給他捎信的消息已經被人知道了,有人想向官軍舉報他呢。

事已至此,他還是沒下定決心。他找到了尊沒被燒壞的菩薩像,想讓神佛給出出主意。點上香,磕了頭,拿起神案前的兩塊木片,按老和尚教給他的卜卦法卜算起來。

朱元璋在《紀夢》中這樣描寫自己的占卜過程:於是禱於伽藍,祝曰:

“……民人盡亂,巾衣皆絳,赤幟蔽野,殺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予尤恐之。特祝神避凶趨吉,惟神決之。”

看來朱元璋對農民起義軍的看法確實不怎麼樣。這完全是一群強盜嘛。

所以第一卦是問應該逃走還是繼續當和尚?如果是應該逃往他鄉,那麼兩塊木片落在地上應該都是正麵。如果繼續當和尚,就一正一反。

很顯然,他的頭兩項選擇裏沒有當兵。

搖了半天,扔到地上,結果是兩塊木片都是反麵。看來這兩者都不為神佛所讚同。

那麼繼續算吧。“祝曰:莫不容予倡義否?若是則複陰之。以珓擲地,果陰之,方知神報如是。”

就是說,難道神是要我參加紅巾軍嗎?如果那樣,應該是反麵。一扔,果然是反麵。

一個偉大農民起義領袖的命運就這樣被兩塊木片確定下來了。革命與反動之間就這樣一念之隔。不過這個一念之差一直讓朱元璋感覺不好意思。後來,他不斷強調自己加入起義軍實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汙點。

他說自己加入起義軍是“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與元臣禿魯書》)。他又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紅巾)忽至,誤入其中。”(《明太祖實錄》卷三七)在《皇陵碑》中又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那些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也沒什麼好東西)。”這固然是因登基即位後為維護皇朝統治不得不以造反為非,也未嚐不是他參加革命大業時的部分真實思想反映。

從和尚到親兵

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一個穿著破爛袈裟的年輕和尚來到濠州城下,向守門的士兵要求進城去參加紅巾軍。這和尚身材高大,黑長臉,大鼻子大耳朵大下巴,雙目炯炯有神。守兵覺得他身上有點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麵對雪亮的大刀,這個人沉得住氣,並不害怕。鑒於城外元軍密布,守兵認為麵前這個人有可能是元軍的奸細。發一聲喊,幾個人按住朱元璋,五花大綁,拉到護城河邊準備砍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這是形勢的需要。在這些初級階段的革命者看來,可以隨便殺人也是起義者的一種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