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嶄露頭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道路(1)(3 / 3)

選擇了當兵就是選擇了風險,這朱元璋早有心理準備。沒有想到的是還沒當成兵就可能先成了刀下鬼。不過朱元璋並沒有驚慌失措,他的第一反應是聲嘶力竭地呼喊,試圖吸引更多的軍人來圍觀,也許會有人出來製止這幾個守兵的野蠻行徑。

這個做法救了他。正在城外巡視的義軍元帥郭子興聽到了他的呼喊,馳馬趕到,想看看發生了什麼事。郭子興從這個二十四歲的小和尚眼裏看到了一點與眾不同的內容。冰涼的刀片貼在脖子上,這小和尚的眼睛裏,卻看不到慌亂。從這個心靈的窗口,你能看到他的大腦在緊張地旋轉,迅速地做著各種判斷,以求拯救自己於危局。他沉著地回答著郭子興的問話,神態恭敬,語言流利,邏輯周密,三言兩語就使郭子興確信他不是間諜。

否極泰來。護城河邊這意外的一遇,開啟了朱元璋成功的序幕。郭子興對這個機智勇敢的年輕人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不久,他就把朱元璋調到元帥府做了自己的親兵。

郭子興在這個年輕人身上不斷發現珍貴的品質。郭子興發現這個年輕人頭腦異常清楚,說話條理清晰,做事謹慎周密。在他身上,一點也沒有年輕人常有的輕浮魯莽,有的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所缺乏的沉著老練。使朱元璋注定出類拔萃的品質是——不管做什麼事,隻要著了手,他都會全心全意地做好。既然選擇了軍人生涯,他就強迫自己竭盡全力,去做一個出色的士兵。郭子興交給他幾件事,都辦得妥妥貼貼。出兵打仗的時候,這個年輕人也很勇敢,“從旁翼衛,跳蕩無前,斬首捕生過當”,出色地履行了親兵的職責。郭子興嚐試著叫他帶小隊出征,每次打仗朱元璋都身先士卒,而得到了戰利品,從不獨吞,總是和大家平分。時間不長,就成功地在小隊裏樹立了威信。

郭子興知道他碰到了一個難得的人才。漸漸地,他有些事,開始找朱元璋商量,讓這個年輕人幫他拿拿主意。朱元璋的意見常常出他意料之外,然而經朱元璋分析解說之後,郭子興又覺得確實很有道理。起義之初,集權製還沒有建立起來,濠州城中,義軍五位元帥名位相當,不分高下。傳統中國人天生沒有享受“民主”“平等”這些“普世價值”的習慣,五位元帥明爭暗鬥,各不相讓。郭子興在五位元帥中排位本來最後,卻心高氣傲,“素剛直,不屈人下”,和其他四人關係都很僵,有時甚至賭氣不參加元帥會議。

每逢這個時候,朱元璋就耐心勸解,說大事初起,大敵當前,軍心不穩,一旦真的內鬥起來,起義肯定失敗。此時此際,隻有委曲求全,小心翼翼維持合作局麵,等實力壯大了再想辦法。再說,多參加元帥會議,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接觸的機會多了,矛盾也就慢慢可以化解了。郭子興聽了,覺得還真是這麼個理,於是就又穿戴整齊,出門會議了。

時間久了,郭子興對朱元璋越來越欣賞,以致於把自己的幹女兒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這個赤貧農民的兒子,前流浪漢和和尚,現在成了義軍元帥的女婿。

從士兵到軍官

雖然成了首領的幹女婿,但初入義軍的朱元璋當然隻是一個小角色。不過這個小角色很快就發揮了大作用。

至正十二年九月,原來占據著徐州的一支農民起義軍被元軍擊敗,在首領趙均用、彭大的率領下投奔濠州。名為投奔,這支隊伍的兵力卻遠超過郭子興部。而且趙彭二人起兵較郭子興他們為早,在白蓮教中的輩分更高,在教徒中的名氣也更大,所以“鳩占鵲巢”,郭子興等五人反倒成了配角。五位領袖之間的關係本來就一團亂麻,這又來了兩個外來者,而這兩個外來者本身也不團結,結果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在沒有用槍杆子一決高下之前,中國式的合作者隻會在無窮無盡的猜忌、內鬥、糾纏中煎熬。每當元軍圍城緊急之際,城內諸支起義軍合成一氣,共同對敵。形勢稍一好轉,就展開水深火熱的殘酷鬥爭。五位元帥暗暗分成兩派,分別依附彭趙二人。郭子興對脾氣火爆的彭大比較服氣,對看上去木訥內向的趙均用不那麼看得起。不想趙均用麵蔫心狠,懷恨在心,趁郭子興出門上街之時,派人把他綁架了,秘密關押在郭子興老對頭、五位節製元帥之一孫德崖的祖父家裏,準備好好收拾一頓。

郭家一家上下聞聽這個消息,慌了手腳,他們不知道郭子興是被誰綁走了,也想不出到哪裏找。大家聚在一起商議了半天,仍然大眼瞪小眼,誰也拿不出什麼主意。

朱元璋此時正率兵在城外打仗,聞聽郭子興失蹤,急忙連夜趕回城裏。

郭家上下一見他,一個個牽衣痛哭。還是朱元璋頭腦清楚,聽他們說完情況後一下子判斷出是怎麼回事。

朱元璋說:“我公素厚彭而薄趙,禍必趙發,此非彭不可解。”那意思是,郭子興平時親近彭大,疏遠趙均用,趙均用一定是綁架案背後的黑手。

朱元璋說,隻有利用彭與趙之間的矛盾,才能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