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化民成俗:流氓是如何教育百姓的(1)(3 / 3)

朱元璋的後人朱有燉本身就是一個重要劇作家,他一生著作收入《誠齋樂府》,共有雜劇31種。這些雜劇,除了點綴升平、歌功頌德的“慶賀劇”,就是荒誕迷信、消極頹廢的“度脫劇”,再不然就是教忠教孝的“節義劇”,沒有一出能讓人看得下去。

為了教化百姓,朱元璋還重新厘定了鬼神的秩序。

朱元璋膽豪心雄,雖然當過和尚,但並不信迷信。洪武元年,他聽說有一些新貴被“神仙之術”迷惑,成天練氣功吃仙丹,琢磨著成仙,就把他們找來聊天,說神仙那玩意兒都是騙人的:“假使其術信然,可以長生,何故四海之內,千百年間曾無一人得其術而久傳於世者?”就是說,如果練那東西真能長生不老,今天怎麼看不到一個長生不老的人活在世上?

洪武五年,一位官員出差,回來後向朱元璋報告,說建昌出了個祥瑞,蛇舌岩上站了一個黃衣人,高聲歌唱“龍盤虎踞勢岧嶢,赤帝重興勝六朝,八百年終王氣複,重華從此繼唐堯”。聲如洪鍾,非常洪亮。歌唱完了,黃衣人就消失了。說是這個事許多人都親眼所見。

朱元璋聽完彙報,並不相信。他說:“明理者非神怪可惑,守正者非讖緯可幹。事涉妖妄,豈可信耶?”所以他向來不喜歡搞祥瑞那一套。有一年,淮安等地進獻“瑞麥”,群臣稱賀,朱元璋斥責說:“蓋國家之瑞,不以物為瑞也。”

然而,為了統治國家,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鬼神的世界。他深知鬼神對普通百姓意義重大。他說:“世之所以成世者,惟人與神耳。”如果“世無鬼神,人無畏矣”。對鬼神的懼怕心理,可以拿來為他所用。

開國之後,他就開始了對鬼神們的管理。洪武三年,朱元璋覺得曆代王朝給諸神加上各種各樣的封號太多太亂,於是下令清理整頓,整齊劃一,統一了鬼神們的名字,規定了他們的等級地位,將“天皇”、“太乙”、“六天”、“五帝”等這些古代禮典中沒有記載的神趕出了神仙隊伍,又將全國各地城隍諸神號去掉曆代所加封爵,隻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朱元璋對鬼神隊伍整頓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曆史上頭一次將城隍及其轄下的眾小鬼正式列入國家祀典之中。城隍原本是一種民間信仰,曆代都沒有入國家法定的祀典。但出身底層的朱元璋深知城隍神的力量。在民間故事中,城隍經常行善報惡,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洪武二年(公元年),朱元璋“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還詔天下府州縣立城隍廟,使城隍進入國家的祭祀體係中。

他命令地方官帶領百姓每年祭祀城隍,他規定的祭文中這樣說:

凡我一府境內人民,倘有忤逆不孝,不敬六親者;有奸盜詐偽、不畏公法者;有拗曲作直,欺壓良善者;有躲避差徭,靠損貧戶者;似此頑惡奸邪不良之徒,神必報於城隍,發露其事,使遭受官府。輕則笞決杖斷,不得號為良民;重則徒流絞斬,不得生還鄉裏。若事未發露,必遭陰譴。使舉家並染瘟疫,六畜田蠶不利。如有孝順父命,和睦親族,畏懼官府,遵守禮法,不作非為,良善正直之人,神必達之城隍,陰加護佑,使其家道安和,農事順序,父母妻子保守鄉裏。

因此祭祀城隍的過程,也是一個愚民的過程。他本人曾坦率地對宋濂說,尊崇城隍的目的,不過是威嚇百姓而已:“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一封奇特的公開信

用今天的眼光看,“化民成俗”、“以德化民”的合理性十分可疑。針對這個詞語,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可以發出許多置疑,比如:

什麼是道德?誰的道德?誰有資格製定道德的標準?誰有權力強迫別人實行他規定的道德規範?

由朱元璋來“教育人民”的資格則更為可疑。這個前文盲、強盜,開國前曾經忘恩負義淹殺小明王,在他人抗元之際與元政權暗通款曲,開國後又大肆屠戮功臣,他用鐵的事實一再證明自己的道德品質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然而,在當日,由他來教育人民,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中國的經典裏說,中國的官員對百姓負有三種責任: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即領導人,羊群中的頭羊;“作之親”則還是百姓的父母,要把百姓看作孩子來看管,要照顧他們,要愛護他們,要養育他們;“做之師”,則說明領導人還要負責做民眾的老師,他們不懂,就得手把手教他們。

在中國傳統社會,每個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都是“國有”的,也就是被戰爭的勝利者所有。被誰“化”,朝什麼方向“化”,“化”成什麼樣,老百姓是沒有權利過問的,就像牲畜沒有權利選擇它的飼料一樣。任何一個人,不管他出身流氓還是強盜,一旦取得天下,成為天下人民之主,就證明他得到了“上天眷顧”,有馭天下之“德”,他不僅掌握了世俗權力,而且還因成功地掌握世俗權力而被證明掌握了世間一切真理、美德和良知;因此不僅有資格成為世俗生活的主宰,還是精神世界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