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思想的最大障礙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本職就是進行思考,從而天然容易產生對一元化思想的離心傾向。朱元璋從源頭上抓起,大力興辦義務教育,以此控製知識分子胚胎形成的規格、模式,使符合他需要的知識分子能成批量地生產出來。
朱元璋對辦學非常重視,說,“學校之設,國之首務”,“治天下以人材為本,人材以教導為先”。他把教育與農業一起視為“王政之本”,一直抓得很緊。早在龍鳳五年(公元1359年)正月,大明開國前九年,他就曾於婺州開設過郡學培養人才,龍鳳十一年九月又在應天創辦了國子學。明朝建立後,更大力發展教育,從中央到地方,興辦了國學、郡學和社學三級學校。
國學就是國子學,是國立大學。開始校址沿用元朝儒學的舊址,因為校園較小,朱元璋不斷擴建,僅洪武六年一次就“增築學舍幾百餘間”。但此地處於市中心的繁華之區,靠近彈箏吹笛之地,不利於學生靜下心來學習。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親自為新校區相基選址,選定在距離京城七裏的雞鳴山之陽,那裏環境幽靜,適宜攻讀。朱元璋投入巨資,工部尚書陳恭親自主持建設,洪武十五年,新學校落成,教學區、生活區、圖書館、食堂、菜圃具備,“凡為楹一十有奇,壯麗鹹稱”。五月十七日,皇帝親臨國子監“謁先師孔子”,又登上講堂,親自為學生們上了一堂課,內容是講解《尚書》的《大禹謨》、《皋陶謨》、《洪範》諸篇,課後又宴請了全體師生。
國子監的生員通稱監生,分為官生和民生兩大類。“官生取自上裁”,是由皇帝指派,“民生則由科貢”,是由地方保送。在傳統時代,這所大學規模可稱得上非常宏大,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生員總數達到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等學府之一。如果當時搞一個大學排名,相信國子監規模一定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至於國子監的功課,則範圍有點窄,主要有語文、數學、政治、書法、體育幾類。語文課的教材主要有《四書》和《五經》。政治課的教材主要是禦製《大誥》和《大明律令》等,漢代劉向的《說苑》,錄載可供人們取法的遺聞逸事,朱元璋認為熟讀它,可教會人們怎樣做人處世,因此列為必修的功課。
至於數(數學)和書(書法)的教材沒有記載。體育的內容是學習武藝,洪武三年,朱元璋詔國子監及郡縣生員“皆令習射”,洪武二十三年還下令在國子監內“辟射圃”,為生員提供練習騎射的場所。除了國立大學外,洪武二年,朱元璋又開始在全國廣泛興建學校。他“令郡縣皆立學校”,他下詔:
“今雖內設國子監,恐不足以盡延天下之俊秀。其令天下郡縣並建學校,以作養士類。”“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複先王之舊。”
郡學是由各地方政府設立的中等學校。開國之初,朱元璋政權的執政能力十分突出,一聲令下,全國各府、州、縣都開始建立學校。政策當然是一刀切,府級學校,學生四十人,州級三十人,縣級二十人。隨著郡學的發展,不久又命擴大生員,不限數額,教學內容和國學相似。
洪武八年,他又令天下建立社學,即鄉村小學和社區小學。他說:“過去遠在周朝之時,每家都有私塾,每鄉都有學校,所以百姓無不知學,因此聖人的教化得以實行而風俗變得淳美。今京師及郡縣皆有學校,而鄉村百姓則還沒有享受教育的權利。所以,要命令各級官員建設鄉村小學及社區學校,請老師來教民間子弟,這樣可以引導普通百姓向良善之俗轉化。小學以禦製《大誥》和《大明律令》作為主要的必修課程。”據統計,洪武年間各府、州、縣平均設有社學近六十一所,數量相當可觀。
在前現代化國家,國立學校從京師一級曆府、州、縣一直延伸到鄉村一級,覆蓋麵如此廣,數量如此眾多,全世界罕見其匹。帝王的精神教育由皇宮發出,即可直達鄉野田間每家每戶。正如明史所說,由此,“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疊矩,無間於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雖然秉性吝嗇,在教育上,朱元璋卻從來不憚花錢。建校舍,請老師,已經投入了巨額財政資金,而學生的待遇,又創曆代之冠。
洪武年間辦學都是國家投資,學校經費來源於國家撥給的學田(辦學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為學校基金),洪武十五年正式詔定天下學田之製,規定府學一千石,州學八百石,縣學六百石。
府、州、縣各級學生,都可以享受國家補貼。金額是每人給米六鬥,額外還有魚肉供應。京師的太學學生待遇更好。一旦考上太學,國家包發校服,每季度發一套,還包供食宿。甚至結了婚的,還可以帶家眷入學。家眷們的生活供應,由馬皇後親自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