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卜加大棒”
如前所述,在打天下的過程當中,朱元璋十分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善於任用讀書人,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開國之前,他對知識分子畢恭畢敬,十分熱情。
開國之後,朱元璋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前後發生過很大變化。
開國初年,他仍然十分重視人才工作。
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各條戰線都急需人才。朱元璋掀起了一次訪求知識分子高潮,來充實自己的官僚隊伍。
他繼續打天下時的老辦法,命人攜帶大量金錢分赴各地尋找人才。對知識分子還是堅持“給足麵子”,囑咐使臣們“求賢之道,非禮不行……有司盡心詢訪,必求真材,以禮敦遣”。洪武元年徐達北伐,朱元璋命他一邊作戰,一邊注意訪取人才。徐達畢竟是武人,隻要是讀書人,不管本人是否願意,都強迫他們赴京,不動身就動武。朱元璋得知,即發布公告,進行安撫,說:“所征人材,有不願行者,有司不得驅迫,聽其自便。”
不過,這時的知識分子政策已經由一手變成了兩手。天下未定之際,讀書人不出山他不硬逼。因為逼急了,這些人有可能跑到他的對手那裏去。他隻能擺出寬懷大度的樣子,置之不問。如今天下已經姓朱,形勢不可逆轉,讀書人無處可逃,所以對那些太不給他麵子的知識分子,朱元璋也時常不自覺地失去耐心,露出自己的獠牙。
江西貴溪縣的夏伯啟叔侄想做元遺民,不願當官,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了。朱元璋聞知大怒,夏伯啟叔侄被梟首示眾,全家都被籍沒。和夏伯啟叔侄一樣被朱元璋殺死的還有蘇州文人姚潤、王謨,他們也是“被征不仕”,結果是“皆誅而籍其家”。
《明朝小史》更記載:
帝既得天下,惡勝國頑民,竄入淄流,乃聚數十人,掘一泥坑,特露其頂,而用大斧削之。一削去頭數顆,名曰“鏟頭會”。
朱元璋痛恨那些托身寺廟的遺民,將他們埋入地中,隻露其頭,用大斧削去,稱為“鏟頭會”。
在朱元璋以前,雖然君權嚴重,士大夫階層還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獨立。“山林隱逸”不但被寬容,甚至被尊崇,這是傳統社會留給人們的最後一塊自由呼吸的空間。朱元璋卻毫不猶豫地封殺了這塊空間,他認為,這些拒絕與他的政權合作的人必定是看不起他這個前乞丐。他發布命令:“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這就是所謂的“寰中士夫不為君用”罪。
天下是他朱元璋的天下,所有讀書人都是仰他朱家的陽光雨露而活,不為他朱家服務,這本就是滔天大罪。後來他還專門寫了一篇《嚴光論》來繼續闡述他的“不為君用即為罪”的理論。嚴光是漢光武帝劉秀故人,劉秀登基後他隱姓埋名,不願出山,劉秀隻好讓他瀟灑自在地在富春江垂釣消遣,這本是中國曆史上一樁著名美談,不想在一千三百年後,卻遭到了朱元璋的嚴厲批判。朱元璋說,假使是赤眉、王郎、劉盆子等輩混亂未定之時,嚴光到哪兒釣魚?現在他之所以有地方釣魚,是因為皇帝平定了天下。既受皇帝之恩,理當出山服務。
胡蘿卜加大棒政策效果十分明顯。天下知識分子再也不敢東躲西藏,都老老實實出來為新政權服務。由於大批知識分子加盟,大明王朝的官僚體係迅速建立,國家機器按計劃有效運轉起來了。
大明第一文學家
第二階段是漸起輕視之心,言辭不再卑遜。
朱元璋原本大字不識幾筐,隨著身邊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在他們的熏陶下開始有計劃地讀書,博覽經史,學做文章,漸漸地登堂入室。他發現,原來知識並不那麼高不可攀,隻要下功夫,他朱元璋一樣可以通古博今,甚至寫出像模像樣的文章。
隨著自己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了解了知識的堂奧,朱元璋對知識分子的迷信之心漸淡。他發現,知識分子們既有突出的長處,也有明顯的短處。長處是知識廣博,足智多謀,弱點是多謀寡斷,缺乏行動力。朱元璋明白了為什麼人家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們做事畏手畏腳,條條框框太多,缺乏膽氣魄力,隻會做君子,不敢當小人。所以他們難以獨立成大事,隻能追隨自己尋找功名富貴。真正的英雄,還得數他和劉邦這樣的大老粗。明白了這一點,朱元璋漸起對文人的輕視之心。
開國之後,他在給宋濂的誥命中,這樣坦率地談到對宋濂的真實看法:
爾濂雖博通今古,惜乎臨事無為,每事牽製弗決。若使爾檢閱則有餘,用之於施行則甚有不足。(《明太祖集》卷三)他認為宋濂雖然博古通今,學識出眾,但缺乏決斷力和執行力,辦不了什麼實際的事情。
這樣的話,朱元璋在開國前是絕對不會說的。對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尚如此評價,別的文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事業的順利,使朱元璋不可避免地自我膨脹起來。
隨著政權越來越穩定,大家都認識到天下姓朱已經沒有任何疑問。朱元璋不用再像以前那樣費力地去尋訪、邀請,多如牛毛的知識分子就主動滿懷熱情地依附到朱家政權這張皮上。朱元璋廣泛興建的學校係統已經開始培養車載鬥量的文化人,一時間知識分子極大豐富,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們在朱元璋眼中的價值也越來越低,他對他們的整體態度也越來越輕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