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的處理手法也是非常殘酷的。曾任朱元璋帳前黃旗先鋒的俞本,在永樂初年撰寫的《紀事錄》中,對胡惟庸黨案是這樣記述的:
是年(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陳寧,擅權壞法,俱伏誅於玄津橋,掘坑丈餘,埋其屍,次日複出之,支解於市,縱犬食之。錄其家資,以妻子分配軍士,子弟悉斬之……上以應天府所屬上元、江寧二縣之民與胡惟庸為黨,將男婦長幼悉屠之。
也就是說,把胡惟庸押至玄津橋斬首,埋入一個丈餘深的大坑,第二天又感覺不解恨,命人將屍體挖出,在眾目睽睽之下肢解,然後縱犬食之。財產則全部沒收入官,妻妾分配給軍士,男性後代則全部斬首。與胡惟庸關係親密的大批官員也被處死。甚至朱元璋因為上元、江寧兩縣百姓與胡惟庸關係密切,居然將這兩縣之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光。其凶殘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然而,對於案中牽涉的功臣,他卻網開一麵:以善長及陸仲亨等皆初起時腹心股肱,置不問。(《朱元璋係年要錄》)胡惟庸與李善長關係十分密切。“素與太師李善長相結,以兄女妻其從子佑,自是勢益熾”。胡惟庸的最初發跡,就是因為李善長的推薦。所以他對李善長感激不盡,“因相往來”,把李善長作為自己向上爬的階梯和保護傘。他不僅將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侄子李佑,還極力幫助李善長打擊非淮西籍大臣。
陸仲亨、費聚等人也是胡惟庸為了培植勢力而極力拉攏的對象。吉安侯陸仲亨自陝西歸,擅乘驛傳,受到朱元璋的怒責。平涼侯費聚,曾經受命到蘇州撫綏軍民。“聚不任事,唯嗜酒色。召還,責往西北招降達達,無功,上亦責之。”這兩個人都因懼怕處罰,而投靠到胡惟庸門下以求庇護。他們與胡惟庸的親密關係,朱元璋心裏十分清楚,但是在公布胡惟庸的罪狀時,他隻含糊地說到胡惟庸有結黨之嫌,並沒有牽及這三位功臣。他宣布的罪狀是:“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結於眾舌,朋比逞於群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
非但如此,在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進一步擴大與開國武將的聯姻關係,“因結肺腑”,穩定功臣們的情緒。他親自決定,聘中山王徐達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信國公湯和長女與次女為魯王妃,安陸侯吳複之女與寧河王鄧愈之女為齊王妃,前軍都督僉事於顯之女為潭王妃,靖海侯吳忠之女為湘王妃,永昌侯藍玉之女為蜀王妃,潁國公傅友德之女為晉世子妃,並將汝寧公主嫁給吉安侯陸仲亨之子陸賢,福清公主嫁給風翔侯張龍之子張麟,壽春公主嫁給潁國公傅友德之子傅忠,南康公主嫁給東川侯胡海之子胡觀,永嘉公主嫁給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鎮。
撤銷大都督府:軍事體製重大改革
對功臣們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讓寬容,原因是朱元璋對文臣和武將的態度、判斷上都有很大區別。在他眼裏,文官這類東西,比如韭菜,割不勝割,毫不值錢。不管怎麼殺,都會有大批新的送上門來。但武將則不是這樣。一個好的將領,是要在大陣仗中磨練出來的,可遇而不可求。他們都是大明帝國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殺掉一個少一個。事實上,在大明開國之後,幾乎無年不用兵,離了他們,他根本無法繼續自己的正常統治。
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命湯和為征西將軍,傅友德為前將軍,分兵兩路伐蜀。
洪武五年,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征西將軍,分兵三路北征蒙古。
洪武八年,元將納哈出進犯遼東,被大將葉旺擊敗。
洪武十一年四月,慶州屯田百戶山丹等起義,朱元璋分遣楊仲明、沐英、王弼等鎮壓。
洪武十三年這個多事之秋,軍事上仍然活動極為頻繁。在這一年,沐英率領明軍,對蒙古進行了第三次北伐。十一月,故元平章(平章為官名)乃兒不花等率數千騎入洮林口,掠永平(今河北省盧龍縣)。
可見直到這一年,朱元璋仍然離不開這些老鄉作他的左膀右臂。
不過,胡惟庸案中,胡氏與一些將軍們的勾結,讓朱元璋膽戰心驚。開國之後,他第一次直接感受到軍事政變的威脅。如果有那麼三五個開國元勳與心險膽大的胡惟庸聯合起來共同起事,他的大明江山還真有變色可能。
文官們對皇權的威脅再大,也沒有武將嚴重。開國功臣和皇帝光屁股長大,一起分享過黃色笑話,深知對方並非什麼神龍天子,不過一介村夫流氓,睡覺愛放屁磨牙,愛摳鼻孔和腳趾頭。他們很難如同其他出身的臣下那樣視皇帝如神明,對皇帝也難免跋扈粗率。這些闖過重重鬼門關的家夥,都有著異乎尋常的膽量魄力和機詐權變。一旦動了染指最高權力之念,會比文官更直接,更有力,更不顧後果。一旦天下有事,他們不會放過“皇帝輪流做”的機會,所以曆代皇帝們對武臣元老們無時無刻不提高警惕。
朱元璋本有多疑的毛病,凡事過分小心。長期的焦慮和強度過大的腦力勞動,使朱元璋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他經常幻想也許有一天,這座宮殿被人一把火燒掉,子孫妻妾被掠去為奴作婢。一想到這些,他就渾身出冷汗。他成日裏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看見宮女太監偷偷溜他一眼,他就認為是在盤算他詛咒他;看見文武百官在殿上說話吞吞吐吐,就以為是要欺瞞他。尤其是天黑下來,一個人坐在禁城裏,就揣想別人心裏都在想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