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列強可能發起的幹涉,立憲派人士們作出了激烈反應。他們害怕在如此複雜的時局下,沒有人能控製起事的新軍以及革命黨人,他們心中的天平又一次向袁世凱傾斜。
而袁世凱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他派唐紹儀為議和代表,讓他至滬先行約見張謇,並一再囑托:"你必告張謇,我必尊重他的意見"。到了上海,唐紹儀在南陽路趙鳳昌家與張謇會晤,張謇表示:"所謂南北議和者,依照現在形勢,乃是項城與同盟會要人之談判,與蘇浙兩省並無多大關係。蘇浙之獨立,乃被動而非主動,目的隻在不遭戰爭。尤其是蘇省各地軍隊複雜,號稱都督者有八人之多,若不擁戴程德全,不知如何收拾。……但我隻代表蘇、浙兩省人貢獻意見,而不能保證同盟會之必能聽從。"參見劉厚生:《張謇傳記》,1985年版。
但張謇在致袁世凱的電文中卻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意見:"竊謂非宮廷遜位出居,無以一海內之視聽,而絕舊人之希望;非有可使宮廷遜位出居之聲勢,無以為公之助,去公之障。在鄂及北方軍隊中……然如段芝泉輩,必皆受公指揮。設由前敵各軍以同意電請政府,雲軍人雖無參預政權之例,而事關全國人民之前途,必不可南北相持為水火。"
張謇並且把江浙地方勢力活動的結果及時密告袁世凱:"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願公奮其英略,旦夕之間勘定大局。"參見張怡祖:《張季子九錄》,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甚至最早請袁世凱做"漢族的華盛頓"的人不是別人,而是革命黨人。11月2日,在上海革命黨人所掌控的《神州時報》上刊登了海外華僑及留學生要求袁世凱做總統的電報。11月6日的社論裏更是奉勸袁世凱勿再做"曾國藩第二",而要做"中國共和國初開幕之第一任大總統"。
對於袁世凱的心理變化,革命黨人汪精衛、魏宸組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據載:"袁到京,主張擁護君主,絕口不言共和,至各處通電到京,則言'本人地位但知擁護君主到底,絕對不能讚成共和,不過世界既有共和學說,亦不妨研究。'此時汪兆銘已經開釋,乃約汪到錫拉胡同談論,汪每晚飯後七八時謁袁,十一二時辭出,初隻言共和學理,談至三更,漸及事實,汪言:'如須繼續談去,請求再約一人。'袁問何人,汪以魏宸組相對,袁許可。次夜汪魏同謁袁,於是討論中國於君主共和何者適宜,魏善於辭令,每以甘言餌之,袁初尚搭君主官話,連談數夜,袁漸漸不堅持君主,最後不言君主,但言中國辦到共和頗不易,汪魏言:'中國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擔任不可。'袁初謙讓,後亦半推半就矣。"張國淦:《辛亥革命史料》,第115頁,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
社會輿論對袁世凱越發有利,袁世凱也決定進行和談。為了遵守承諾,表達自己的和談誠意,他開始加緊向皇室"逼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