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洋槍(1)(2 / 3)

先生扭過頭,望了望書院內建於嘉慶年間的尹道真祠,傷心地歎了口氣。他扳著竹枝一樣長而清臒的手指,意味深長地對趙國澍說:“你們青岩,自周漁璜開始,禮崇文昌,人才輩出啊!畏三,倘若你能參加秋季的鄉試,我敢斷言,我們這‘貴山書院’,肯定會多出一位中舉生員的!”

趙國澍垂首而立。

前年,趙國澍入學之初,先生就了解過他的家庭背景。少年老成的國澍不僅好學,而且還是個品行敦厚的孝子。蔚齋夫子知道:

現在,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在湯正年的催促下,趙國澍畢恭畢敬,給先生行了個長長的叩頭禮。然後,高以莊、諶憲詠諸學友合力搭手,把趙國澍的被子、蚊帳、書屜等作了捆紮,放到馬背上。在仲夏的殘陽中,趙國澍離開省城,回到了祖祖輩輩辛勤耕耘的青岩堡。

2.早在明初,青岩就是威震八番的軍事要塞

從地圖上看,貴州的輪廓,特別像一張荷葉。它飄零在歲月的長河,見證了貴州曆史變遷中的風風雨雨……

青岩,古書上叫“青”,位於貴陽正南,因其背倚青山、地處通衢要衝而得名。在數座嶺脈交會處,青岩堡居高守險一關突兀。

這裏北擁省城貴陽,南銜廣順(長順)、定番等州、縣,控製著南出廣西的驛道。同時,這裏還是省城納糧運米之咽喉。元朝起,曆代文獻、典冊,對青岩均屢有詳述,稱其“南鄙要害”或“省城南屏”。漢朝以前,這裏是個苗、漢、布依諸民族雜居的小村落。至元朝,青岩已是黔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古鎮。

貴州的大多數漢人,都是朱元璋“調北征南”時過來的。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授傅有德為“征南大將軍”,率三十萬人馬征討西南。傅有德率部進軍貴州、雲南,先後打下普安、普定、畢節、麗江、大理。原先那些我行我素的土司,盡皆稱臣歸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令傅有德設貴州都指揮使司於貴陽城西南(今都司路)。二十四年再置貴州前衛於城南。傅有德的部隊則就地屯駐,一麵戍邊,一麵種糧。

屯軍駐紮下來之後,屯堡分布於城之東、南、西三野。每百戶為一個行政單位。屯駐官兵與當地土著互往,漸漸娶妻生子自成一室。蠻荒之地若無地名,就以駐軍頭目的姓氏賜封,姓什麼就叫這兒什麼“官”。後來又演變成了“關”。貴陽周圍的“陽關”、“孟關”、“金關”、“竇關”等地名,就是這麼得來的。

——大西南這段曆史,被後人稱做“調北征南”。

鑒於青岩地理位置的特殊,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下令在此設立土司治所。首任土司官,是一個叫班麟貴的布依人。1622年,水西宣慰司同知安邦彥、永寧宣撫使奢崇明起兵反叛明廷。在官軍與叛軍交戰的八年中,班麟貴“竭誠輸米、隨師助剿”。叛亂平息,朝廷重賞班麟貴,授其三品同知銜。後又任命他為青岩土守備,並準世襲(同知是行政官銜,土守備乃軍職)。至此,班氏已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下轄八番十二司,領七十二寨,可謂勢大權傾,受盡朝廷恩寵。青岩古城堡,就是班氏於明天啟二年建成的。其間,班麟貴親自踏勘選址,指揮士兵和匠人伐樹燒荒、炸石平地,並順山勢高壘危石,建成了這座憑關守險的軍事要塞。

青岩古堡,城牆高三丈、厚九尺。東、西、南、北四方各設一圓拱形城門,上矗穿鬥式懸山頂敵樓。它的圈地,方圓約有十三裏。

遠遠望去,這座古堡氣度非凡,凜然自負。明、清兩代,它充分發揮了軍事要塞的屏障作用,幾百年間,省城“南境無犯”。同時,基於特殊的區位優勢,人們由這裏北上省城,南出羅斛(羅甸)、廣西,各種商品在此流通、彙合,青岩漸漸成了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商賈把它叫做“青岩城”。

3.那兩枝洋槍,震住了青岩堡一方歹人

趙氏發跡,靠的是精打細算、勤儉持家。

明初,趙氏在青岩堡安家後,世代以務農為生。直至清順治年間才小有積蓄。又經過幾代人的操持,到了嘉慶朝,趙氏已是收租吃飯、田畝充盈的富紳之家。青岩城外,擺早、擺查、麒龍、達夯、姚家關等七十多個寨子,有四分之一的田產屬趙氏。這些田產,是趙氏祖上逐年購置的。人壽年豐。趙國澍之祖父趙理倫活到了一百零二歲的高壽。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他壽終正寢,地方官向朝廷請示後,在定廣門給這個壽星建了座牌坊,叫“趙理倫百歲坊”。

相比之下,趙國澍認為父親四十八歲就過世,未免太早了些。

這年,國澍才二十二歲。兩個妹妹,一個十九,一個十七,而最小的弟弟國霖才十五歲。加上管家六表叔和武師、家丁,趙府共有丁口十二三人。

父親一死,不管趙國澍是否情願,他都得擔當起趙府頂梁柱的角色。

他回青岩堡沒幾天,就有好幾撥人上門找麻煩,聲稱趙國澍父親生前在他們手中借過錢。另外,龍井寨還有一戶姓劉的縉紳,說父親已把後山那十五石田賣給他了,叫趙國澍趕緊給他騰地。從字據來看,這些債務,好像是父親欠下的。但是國澍記得,父親生前除了抽兩口水煙,喝點酒,別的沒什麼嗜好。再說,他在世時,也從未提過欠債之事。趙府銀錢滿箱,衣食不愁,父親怎麼會變賣田產,怎麼會向人借貸呢?

然而,現在,人家出示的字據上,卻分明有父親的簽名!況且,六表叔也證實:這些字據,均出自趙國澍的父親之手。並說,他每次都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