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石坊團”(1)(1 / 3)

6.貪吏激變,匪患四起的主要根源

趙國澍辦團,是鹹豐三年(1853年)的事情。

清末,朝綱淪喪,無官不貪。為了求得生存,農民鋌而走險,紛紛投奔義軍陣營。先是鹹豐初年,洪秀全等在廣西起事。接著,自1854年開始,黔省少數民族的起義此起彼伏,這風聲鶴唳、動蕩不安的局麵,持續了整整二十年。

時任清廷重臣的胡林翼出身書香門第,在鎮遠主政期間,曾經寫過一道不同凡響的奏折,並受到了道光帝旻寧的讚賞和嘉許。這道奏折,實際上是一篇詳盡的、關於農民問題的考察報告,題為枟條陳東路可慮情形十五事枠。奏折雲:黔為天下之最貧,賊亦天下之最劣,諸賊中如苗賊地廣而眾,然並無長技遠誌,意在爭土田,隳城垣,掠食貨耳。勝則群趨,敗則各遁,無旗幟、營壘、行列、號令,此其短也。然不畏雨雪,不間晝夜,不慮險阻,裹糧而往,吹角而來,據險則攻堅為難,入箐則抄搜不易,故數服數叛,難在攻心而已!

鹹豐帝奕繼位後,曾采取措施來挽回人心,試圖扭轉大清王朝那搖搖欲墜的危局。

鹹豐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奕頒布上諭,令全國整頓吏治,反腐肅貪。

同年七月初六日,奕就全國“匪逆猖獗”的狀況示諭各地總督、巡撫、提督等封疆大吏:“力加搜捕,嚴密查拿,以期消患未形,毋得因循坐誤。”除此而外,奕還頒詔“征言”,要求大臣們就用人、行政、撫民諸務封章密奏各抒己見,為治理國家獻計獻策。

殊不知,在奕登基的同時,中國版圖上出現了另一個政權:

太平天國。一道十萬火急的密奏驚醒了他。這份奏折,是廣西巡撫周天爵呈上的。此後,在官軍整整一年的封剿中,洪秀全、楊秀清不但沒被蕩平,勢力反而越來越大。為此,鹹豐帝曾下過一道意味深長的“罪己詔”:……回思前任疆吏,粉飾因循,深堪痛恨!然勞師糜餉,俾麼小醜,未能迅就蕩平,皆予罪也!自惟薄德,時切憂勤,宵旰苦衷,原難共喻,亦不願天下知,惟有自省愆尤,倍深刻責而已!

然而,正所謂“回天乏術”,奕整頓吏治也罷,“罪己刻責”

也罷,盡皆於事無補。“剿圍”戰場,官軍依舊節節敗退,越來越多的城池落入了“洪、楊亂黨”手中。先天體質羸弱的少年天子奕沮喪至極!

正當奕發愁的時候,雲貴總督吳文和八旗兵將領、廣州副都統烏蘭泰,同時呈上了建議“辦團”的奏折。吳文和烏蘭泰都建議鹹豐帝打消對八旗、綠營的指望,放手讓地方官員和縉紳自己去招兵買馬,組織軍隊和太平軍鬥。

這個建議的實質就是四個字:下放皇權。

讓私人擁有軍隊!自古以來就沒有這個規矩。然而,除此之外,再沒別的路子可走。思慮再三,奕接受吳文等人的建議,授曾國藩為“團練大臣”。曾國藩為禮部右侍郎,當時正在湖南老家為母親“丁憂”(奔喪、守孝)。奕命令他立即與湖南巡撫駱秉章、張亮基一道,就地招兵買馬、創辦團練。這支團練,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湘軍”的前身。

鹹豐三年正月初八,鹹豐帝頒布“上諭”,號召各地鄉紳組織團練、鄉勇,堵截“長毛”保衛鄉裏。上諭著各省督、撫“分飭所屬,各就地方情形妥籌辦理”。

貴州巡撫蔣霨遠接到奕關於辦團的“上諭”後,立即傳令,召見全省四鎮總兵和各地知府、知縣、知州、通判。鎮遠、黎平兩府,因其早已辦起了團練,故不在此列。

各地軍政要員接到通知後,紛紛動身前往省城。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這一天,官員全部到齊,巡撫衙門召開緊急會議。蔣遠首先傳達“上諭”,接著又就貴州的辦團事宜作了相應部署,他飭令知府、知州、通判們抓緊落實,勿得有誤。

正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貴陽、安順、都勻、思南、思州、銅仁、遵義、石阡、大定、興義十府,以及平越直隸州和鬆桃、赤水、盤縣三直隸廳,都逐一上報了辦團的實施方案。這些方案大同小異,巡撫蔣遠無心細閱,皆一一照準。

7.知州大人斂財有方

兵員和錢、糧,是辦團的三要件。貴州人口眾多,兵員不成問題,各家各戶派額抽丁就是。賣命混軍糧,這也不失為窮人家的一條生路。

難的是錢和糧。

雍正時期,雲貴總督鄂爾泰對西南實行的“改土歸流”雖然強化了中央集權對地方的統治,但經濟格局卻沒有大的變化,土地作為一項主要的生產資料,仍大量集中在少數富豪手中,百分之八十的佃農寅吃卯糧極度貧困。對這些家庭,隻有抽丁,錢、糧的攤派,不得不往縉紳的頭上加壓傾斜。

若不出“洪楊亂黨”,若不是貪官勒索,若不是弟弟和湯正年、鄧三刀的慫恿,二十七歲的青年縉紳趙國澍,是很難起辦團這個念頭的,因為辦團本身不是件輕鬆的事。固然,勞心費神在其一;花錢耗米在其二;雜務羈絆,家業廢弛,在其三。這些都不算什麼。

最可悲的是群雄並起之時,總難免生靈塗炭,血肉橫飛!而老實巴交規規矩矩的老百姓,眼看又成了梟雄們逞強鬥狠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