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香紙溝(2)(1 / 3)

錢恭吃罷早飯坐上滑竿興衝衝地出了“欣悅客棧”。七匹高頭大馬由馬夫們驅趕著,在後麵緊緊跟隨。那些馬匹的背上,全都超負荷地馱載了重物。兩天前,即太平軍撤離青岩堡,轉攻定番、長寨的當日,趙國澍派弟弟心急火燎地找到錢老板,叫他備齊六百五十丈白布,火速送往青岩堡。同時,趙國霖把八十兩銀子的貨款交給了錢恭。

六百五十丈?這筆大買賣對錢恭來說,雖然頗具誘惑力,但是,這兵慌馬亂、民不聊生的年月,貴州的貨物格外奇缺,這個數目實在不好籌措。“要快!錢老板,一定要快!”趙國霖這樣叮囑錢恭,“你越快越好!”

錢恭不解,驚訝地問國霖:“咋要得這麼急呢?”

趙國霖神色暗淡,沒有回答。

趙國霖走後,錢恭馬不停蹄地在貴陽城裏東奔西走,到各家小商號收集布匹。他廢寢忘食地花了整整一天一夜的時間,才把這六百五十丈白布備齊了。

“這樣的年月,何時才是盡頭啊!”錢恭一麵閉目趕路,一麵在心裏抱怨著。

次南門、太子橋、幹堰塘,在貴陽南郊那平坦的驛道上,七匹馱馬行色匆匆你追我趕蹄聲“”。坐在滑竿裏的錢老板悠哉遊哉,好不灑脫。

午時剛過,錢恭他們便到了花格鬧。他粗略一算,從出發到現在,還不到兩個時辰。錢恭不禁暗自歎服轎夫、馬夫們的腳力。在此地,錢恭與同行王老楞之間有筆業務需要進一步洽談,故而,當天夜裏,轎夫、馬夫在客棧歇宿,錢恭則去了王老楞家。

次日一早,錢恭掏出一大把銀毫子,安排轎夫、馬夫們趕緊去吃早餐。錢恭叮囑兩個夫頭:“各位,你們要吃飽,吃好,不要虧待自家的肚皮。”兩個夫頭把那銀毫子接過去,笑嗬嗬地連聲讚錢老板大方,會體恤下力人。

轎夫、馬夫在花格鬧的晨風裏咋呼著,走進了大街上一家招牌顯赫、酒肉齊備的館子。轉眼,他們就開始猜拳行令,吆五喝六。

錢恭則走到街對麵,隨便撿個掛羊頭的攤子坐了下來。

掛羊頭,賣狗肉。說到吃狗肉,這裏麵也有一些竅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狗為上品,出世三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小公狗則為上上品。故此,它們的生殖器,就成了狗肉湯鍋必不可少的招牌。這東西,行家稱其“狗鞭”。依貴陽人的規矩,店家刻意將狗鞭纏繞在羊角上,用以招徠顧客。

不用細問,這是一家狗肉湯鍋。羊頭上麵,還繩索般地纏繞著一根綿長而富有韌性的物件。內行一看就明白:這可是名副其實的“狗東西”。

此時,那寬展的灶台上,照例蹲放著一口大若澡盆的鼎罐。鼎罐下爐火純青,鼎罐周圍霧罩蒸騰。鼎罐裏麵則弓縮著一隻剖過的全狗!那無遮無攔的香氣,無聲無息地蔓延著,飄散在潔淨的晨曦裏。或許是灶台下火力過猛,那鼎罐中撲天砸地“噗噗”有聲。砂仁、香草、八角等佐料,時而漫上鍋沿,時而又躥入狗的胸腹間晃蕩。那隻滾瓜爛熟的全狗,早已煨燉得骨肉分離。但是,根據其骨架、身坯,還有那脂肪豐厚的肉質,仍然不難想像這公狗生前的碩壯、肥實。

對飲食,貴州人有著諸多的講究和忌諱。

在他們觀念中,狗的名聲向來不好。凡是吃狗肉的人,也往往要受到牽連遭人取笑。因此,貴陽城裏的狗肉湯鍋,價格是極為低廉的,最多兩文銅錢,就可得一大碗鮮美的狗肉。錢恭覺得這是一件很劃算的事情,因此,每次出門在外,他總愛光顧各地的狗肉湯鍋。

錢恭勾著頭,津津有味地吃完了最後一坨狗肉。

臨近擱碗之際,他甚至連湯湯水水都喝了個精光。他將兩文銅錢遞給店主,離開了臨街的小攤。錢恭坐在滑竿上,耐心地等了好一陣子,夫頭他們才腆著肚皮,心滿意足地走了過來。錢恭問大家吃飽沒有。轎夫、馬夫都說吃飽了。他們反問錢恭:“你吃飽沒有呢?”錢恭說:“我也吃飽了。”轎夫、馬夫相互看了一眼,又看看街對麵的狗肉湯鍋,都一齊對著錢恭“哧哧”傻笑。

錢恭微嗔:“笑!有哪樣好笑的?”

轎夫、馬夫一齊說:“錢先生,你吃虧了。”錢恭不解:“我吃哪樣虧?”馬夫頭趕緊忍住笑,給錢恭解釋:“錢先生,俗話說,‘狗吃屎不改’。這是眾人都曉得的。你吃狗,不就也跟著吃了屎嚜?”

錢恭覺得他們實在粗俗、無聊!遂正色道:“吃飽了我們就走!”

說完,他揮揮手,催促大家趕緊上路。

“嗨咗!”“嗨咗!”“嗨咗!”“嗨咗!”轎夫們抬著錢恭,喊著號子,步調一致在驛道上匆匆行走。那牢實的滑竿節奏明快,吱吱呀呀地上下忽閃著,讓人飄飄欲仙。

一過桐木嶺,驛道兩邊的墳頭驟然增多。那些大大小小的墳塋上,不僅沒來得及長上草木,而且尚插著簇新的招魂幡,一望而知這是些剛葬不久的新墳!山路崎嶇,天色晦暗,山風時強時弱,招魂幡在風中簌簌翻撲,如泣如訴……毛骨悚然的情形,令錢恭心頭往事翩躚,百感交集!

十二年前,清鎮東門“接官亭”的錢府,是縣城裏收租放糧的首富。然而,一個血腥的冬夜,錢氏兄弟那富足、祥和、充滿天倫之樂的美好家園,頃刻即化為灰燼!僅僅因為嫉妒錢氏家族的財物豐裕,地方惡棍、“爛人”何三鬥無視國法,殺害了錢恭一家六口!

何三鬥那幫人不但將錢府的財物打劫一空,還將錢恭、錢登選哥倆構陷入獄……

多虧有那個叫楊元保的布依族農民,他在都勻府獨山州舉旗謀反;多虧大清王朝的綠營兵,他們對那場狂飆束手無策;多虧蔣中丞苦思冥想,居然琢磨出了“以毒攻毒”的餿主意;多虧“清江廳”州判韓大人求賢若渴、慧眼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