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口禍(1)(3 / 3)

回到青岩堡,趙國澍立即找來趙國霖、湯正年和趙包包等人,在家中商量對策。

趙國澍把蔚齋夫子的質問、訓誡和弦外之音和盤托出,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趙國霖說:“妙!”湯正年、趙包包也讚歎:“妙!”

他那尚未成熟的計策當即就得到了大家的讚賞、支持。

接著,趙國澍又和大家一道,如此這般地把相關的問題進行了詳細探討。最後一致讚同在端午節那天依計而行。

轉眼間幾天過去,鹹豐十一年的端午節,在趙國澍他們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趙國霖、湯正年和趙包包等按照趙國澍的吩咐,各自扮演預先布置的角色……

84.老子就要摸一摸老虎屁股

卻說端午節這天,“聖地書院”的本多魯和大部分修士因事外出,書院隻留下了四位修士和一個守門人。這看門人是趙國澍的學友、秀才羅廷蔭。

這一天,青岩堡的男女老少,紛紛穿上節日盛裝,按照民族的傳統風俗,走出家門“遊百病”。趙國澍的人一部分往南門外走,一部分則往姚家關方向行。湯正年的兒子湯吟蟲、趙國澍的兒子趙以煥、趙以炯等十多個小孩,在行至“聖地書院”大門附近的時候,齊聲念起了一首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火燒天主堂,洋人坐班房。”

羅廷蔭和四名修士聽到這段順口溜,當即出來謾罵,並強行驅趕湯吟蟲、趙以煥、趙以炯他們。在場的老百姓見狀,紛紛上前打抱不平。雙方發生激烈爭吵。爭執中,羅廷蔭將一小孩朝後猛推,致使這個小孩摔倒在地,口鼻流血。小孩一路哭泣著,回家向大人告狀。消息傳到趙畏三那裏,他立即令湯正年、趙包包等帶領團丁,將“聖地書院”團團包圍。四個修士隨即被湯正年、趙包包下令逮捕,押解到青岩團務署所在的龍泉寺。

趙國澍對這四人說:“天主教係異端邪說,淆惑人心,田大人有令,即將出示禁止信奉,凡不願放棄洋教、脫離洋人的,一律處死。

汝等回院與院長商議定奪,否則,汝等將遭極刑,無一幸免。”四個修士回院後,將情況向本多魯報告,本多魯膽戰心驚,於次日率領全院修士逃到附近楊梅高寨教徒家躲藏。五天後,趙畏三見大修院沒有派人來作答複,遂令湯正年再率一批團練去了“聖地書院”。

“聖地書院”隻有羅廷蔭未逃,於是團練就逮捕了他。

羅說:“幾天前,我們已經去過你們那裏,現在又來找我做哪樣?”團練不由分說,七手八腳將其強行帶走。剛出修院大門,遇到修士張文瀾、陳昌品回來,湯正年又下令將這二人逮捕。本多魯得知張文瀾等三人被捕的消息,急忙率領其餘修士離開楊梅高寨,逃到了貴陽北教堂。

羅廷蔭、張文瀾、陳昌品被押解到“龍泉寺”後。趙畏三先向羅廷蔭問話,羅退到後麵說道:“為哪樣先問我?我不過是本多魯他們的佃戶,你問他們好了,他們的答複,就是我的答複。”趙問張文瀾、陳昌品二人:“你們思考的結果如何?願不願退出洋教?”二人都表示:“不願退出洋教。”趙國澍反複訓誡,仍無結果,便命令團丁將這三人關押在龍泉寺的一間黑屋裏。接著,他又派團丁趕到姚家關,將“聖地書院”內的所有書籍、宗教用品、衣物等全部抄走。

臨走時,一個團丁敲擊火鐮,用油紙引燃了“聖地書院”的柴棚!頃刻間,姚家關燃起了一堆衝天大火……“聖地書院”化為瓦礫!

做完這一切,趙畏三騎馬飛奔貴陽,將此情況向田興恕報告。

田興恕見“秘密公函”首先在青岩生效,當然是喜出望外。為了履行“辦理得力,定當優敘”的諾言,田興恕下令將趙國澍提升為“全黔團務總辦”。不過,在青岩洋教問題徹底解決之前,趙仍兼署青岩團務道。

在獄中,羅廷蔭和張文瀾收買了一個看守他們的團丁,這個團丁將他們用拉丁文書寫的信件帶到了貴陽北教堂胡縛理手中。北教堂的回信,同樣也是交這個團丁帶回。如此數次往還,這個團丁得到了胡縛理的重金酬謝。

反之,如果自己沒有出公差到貴陽的機會,這個團丁就托付原“聖地書院”的廚工羅大娘(瑪爾大)代為轉交。即由羅大娘將信帶到貴陽,交給胡縛理主教。因此,羅廷蔭、張文瀾他們在獄中的情況,遠在北教堂的比爾·胡縛理隨時都了如指掌。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大清國皇帝奕在避暑山莊“龍馭上賓”,享年三十一歲。繼位者是他六歲的兒子載淳。從此,早已殘破至極的大清國更加動蕩不安、支離破碎。

四天後,年過花甲的貴州巡撫何冠英,也在自己的撫署病逝。

欽差大臣、提督田興恕奉命署理巡撫。七月二十五日,趙國澍來省城給何大人吊孝,他順便把對幾個天主教徒的審訊情況向身兼數職的田興恕作了彙報。

田興恕聽說羅廷蔭、張文瀾、陳昌品他們都死心踏地信奉洋教,遂冷笑一聲,決定將其全部斬首。

錢登選不同意:“幹不得啊,田大人,這事你千萬幹不得!”

田興恕不解:“幹不得?哎喲錢先生唉——未必天蓋子會掉下來麼!?”

“天蓋子倒不會掉,但青岩堡這件事,我希望你三思而行!”

錢登選臉上的神色分外肅穆。

田興恕:“三思而行、三思而行!這些天,我苦思苦想,腦殼都要想炸嗒!”

錢登選:“非要殺人嗎?老弟,你何不多想想,難道換一種處置方法不行嗎?”

田興恕:“不行!”

錢登選:“三思啊,田大人,你可千萬千萬要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