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心氣_與_幻身_(3)(1 / 1)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1955年,在康巴的瑪尼千果有個石匠,以刻瑪尼石為生。中年時,他曾到一個寧瑪派的寺院學法,並經過嚴格的禪修訓練。隨著年歲的增大,老人不再坐禪,不再誦經,他隻是做好手頭的工作,時時幫助窮人。他的外現是越來越純樸,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沒有了執著。人們並不知道,便是在他刻石頭時,他也"保任"著禪樂和悟境,用不間斷的覺知把諸相融入了空性。他出家的兒子老勸他多禪修。老人說:"兒呀,心靈的覺醒是真正的禪修,隻要保任自己的明空覺性,認知事物的本來麵目就行了,還有比這更好的佛法嗎?"後來,老人病了,但他仍是不坐禪,不觀修,不誦經,他已完全遠離了佛教的外相。老人臨終前,兒子為他請來了喇嘛。兒子問:"父親呀,你還記得你學過的佛法嗎?比如中陰身的教授之類。"老人笑道:"兒呀,我已忘記了啥叫佛法。我也不知道自己該記下哪些法。一切都如夢如幻呀,孩子,你叫我執著啥?不過,我倒是很快樂,覺得自己本來是圓滿無缺的呀。"臨終時,從無所求的他隻有一個希望:叫兒子們在七天之內別動他的身體。老人死後,喇嘛念經時,竟然在屍體上空發現了彩虹。隨著那彩虹的隱現,老人的肉體一天天縮小,到了第七天,人們隻發現了頭發和指甲,其餘的一切,都已化為光明。經宗薩親欽哲仁波且認證,老人證得的,是神奇殊勝的虹光身。同樣,老人一生的"保任",又何嚐不是真正的"修"呢。所以,我說寧瑪的"保任"和噶舉的"修"都有道理。真正的"保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但問題是,許多時候,沒有出離,就可能沒有"保任"。當外現和雜務不能使行者做到真正的持久的"保任"時,就應該像噶舉派提倡的那樣去苦修,才能化粗身為最細身,身心合一,心氣自在,現證三身。

香巴噶舉所說的"金剛幻身"是由最微細的氣心組成,由二者合一而現起的。它的基礎是本元身――亦稱之為"不壞明點"――其實質是清澄的微細的氣分。它是生命的任持者。它位於心輪,無論怎樣轉世,此明點不滅不壞,故稱"不壞明點"。但修至臨成佛時,此明點能轉成幻身,亦可變化為佛國刹土。

不過,在凡夫的粗身階段,不壞明點隱藏得很深,不容易見到,但它既為本具,必有顯現之時。一般情況下,它有四次顯現的機會。劉立千先生在《藏傳佛教噶舉派》中說:"一、睡眠時,夢中出現四空最後之身為習氣身;二、臨終時四空最後出現之身為中陰身;三、入無色定住三摩地時,不現身根,但有潛伏的微細身,這是帶業識之身,業報完後,仍淪入他趣,不能超出輪回。四、在修拙火時用遠離瑜伽的強製辦法出現四空心,由微細風而起現報化身,此則名為幻身。這四種身都是同一品類,作為修習幻身的依據。故六法中有抓夢境、入光明定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為對治生死中有,所以六法中又有中陰成就和遷識成就法,中陰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遷識法則借佛力將微細風心遷入佛心或他方淨土,可以保證不入輪回的辦法。所謂不修成佛法,這有點像類似內地的禪淨雙修。幻身是風心結合的產物,當然這種風是已淨化了的智風,而不是業風,但也是緣生法,緣起無性,由於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變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實,佛的二種色身即報化身也是變化的,猶如幻身。所以就勝義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性空,這是唯一的;就世俗說,色心二法是緣起相對而有,雖有如幻。緣起是承認兩點,成佛兩點則統於一點,二合為一,消除差別,達到平等圓融境地。以上這就是《大手印》的雙運之義,也是噶舉派的中心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