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關於_心__法_(1)(1 / 1)

關於"空""有",曆來是佛教界爭論不休的問題,由此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教派。香巴噶舉則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皆虛幻無常,執實和執空皆不合中道,無論"執有"還是"執空",無論執著於世俗世界,還是執著涅盤,凡有執著,便有痛苦,便有煩惱,便造業因,便墮輪回,故在修證過程中以破除執著為其主要目的之一。香巴噶舉認為,外界一切現象皆由"心"來決定,心外無法,而心之本性是遠離善惡、好壞、優劣等分別之法性,亦即空性,故外境空,心亦空,萬法由心,心外無物。這觀點,等於中觀之"無自性"跟唯識宗之"萬法唯心"兼而有之:因為萬法唯心,而心無實體,故所有外現也空無自性。這一觀點是噶舉派區別於別的教派的顯著特點。

香巴噶舉的這一觀點,集中地體現在其修持法中,無論"幻身貪憤自解",還是"三支法"皆體現了這一宗教觀念。如"如幻道"說:"決知一切顯念皆是自心,決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與其所對六塵之自性,則見其自性空,空而能顯,顯不異空,顯無自性,即如幻化。如是如幻而修,斷除執著分別,於顯空無執中入深禪定。"

(《奶格五金法圓滿次第》)

《奶格吉祥經》中也說:"心法俱空外顯皆如幻,空樂雙運明空亦無別,頓然契入光明大手印,安住令眾解脫賜吉祥。"

下麵引文是噶舉派諸大師的關於"心""法"之論述:

讓群多傑在其《大手印願文》中說:"一切諸法皆為心所變現,心本無心,心之體性空,空而無滅無所不顯現,於善觀察本體得定見。"崗波巴也說:"心的自性、體性、行相三者中,其自性明而無分別,其體性離生、住、滅,其行相顯現為生死涅盤二種。""心之自性之所作,由自性淨,周遍於一切生死涅盤中之無為法,心之體性之所作即是明而無生滅,心之行相之所作即是顯現種種習氣之影像。"讓群巴說:"自性空而體性明,行相無滅皆可觀。"噶舉派認為:"對於心的體性,用一切最殊勝的方法觀察而尋找,然其事相之實有則任何亦無所得。並且尋找者心識之戲論亦會自盡自滅,此即謂勝義及從本以來即存在的法性性空。然世俗中如此而顯現可見者,用正理觀察則一無可得,此無所得者恰好是勝義諦性,是從本以來存在的法性性空。總之,在噶舉派看來,心之自性即是空,由生死涅盤所攝之一切法之自性亦皆空。"

(轉引自《藏傳佛教哲學境界》,班班多傑著)

"心"的性相除了空之外,還有"光明"性,其意是說心的本質如同明淨的天空一樣,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遠離顛倒戲論,本來未染塵垢,無有任何變異。尼瓦卡說:"此心自性光明而清淨,無塵離塵無有垢。"《無上瑜伽部》說:"何為心之自性光明,說彼即如虛空而無有變異。"《毗盧證菩提》稱:"此心由自性一切淨,彼於內外及二者之中間亦非所緣。虛空之自性,即是心之自性,心之自性,即是菩提心。是故,心及虛空之界、菩提心無二無別。"《所現之智慧莊嚴》中說:"妙吉祥、菩提由心自性光明故,即是自性光明,何由自性光明?其任何自性,普遍無有煩惱,與晴空平等,具有虛空之自性,和合為清淨之虛空,以彼虛空為例,即是自性極光明。"

(轉引自《藏傳佛教哲學境界》,班班多傑著)

那諾巴在《恒河大手印》中形象地描述了"心",認為眾生之"心",本具本覺智光,即使無始以來,隨業而轉,倏忽生死,千劫輪回,其心靈之本覺智光,也不曾稍減,僅僅如烏雲蔽日,雲散霧開之日,便是光明突現之時:"譬如以眼觀察虛空無所依,如是以自心觀本淨妙明心,一切邪妄分別消除證覺地。譬如空離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妙明心亦離諸色,善惡黑白不能染。譬如晴明日光照,千劫黑暗頓開朗,本淨妙明放光明,多劫輪回業障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