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引用"古石"先生的來信:
雪漠先生:
您好!您的書給了我們最好的精神食糧,但和您的徹底無違的信心相比,我還差得很遠。
坦白地說,從得法至今一直都有一些疑問沒有解決。特別是近幾年看了一些其他教派的書,感覺我們這個教派的某些做法和書中講的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比如,
書中強調講修密法有許多條件和前行,否則,不能修密法。我們則沒有加行,直接就修密法了;密法對於根器要求很高,而我們的法似乎傳得比較濫。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戒律守得不是很好,有時也擔心會不會大家一起下地獄。等等。
對於上述的現象,其他教派的個別上師是頗有微詞的。在我們師兄弟當中,也有人想不通,也像我一樣想弄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疑惑解決掉。我知道噶舉派的宗風和別派是不同的,私下推測可能是香巴噶舉有它的不共之處,但了解不多,吃不準。
如果先生您能解除我等的疑問,平息別人的誹謗,那可真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我深切地期望自己臨終時能毫不猶豫地向自己的上師祈禱,而沒有任何的猶疑。因此,不呈之請還請見諒。
"古石"反映的問題,顯然已經很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對香巴噶舉的宗教哲學不理解所致。佛教中,或因尊奉經典的不同,或因宗教哲學的相異,才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而不同,方得大成。數千年間,諸教派間大多相互尊重,互不排斥,相安無事,各度其應機之人。也正是因為"有容乃大"的胸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佛教才成為最壯美的人文景觀,才能走出印度,成為人類共有的財富。
藏傳佛教是跟南傳佛教、漢傳佛教並行的三大佛教體係之一,有著其獨有的宗教哲學。它跟南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著"法印"上的相同,也有著教義詮釋上的相異。不僅如此,藏傳佛教中的寧瑪、噶舉、覺囊、格魯、薩迦、覺域等派也是各有特色,以其宗教哲學的豐富構成了藏傳佛教的偉大體係。如寧瑪派的大圓滿見、噶舉派的大手印見、覺囊派的他空見,(、)格魯派的道次第、薩迦派的道果法、覺域派的能斷法等,各派以其獨有的宗教哲學指導其修行。各派在見地上雖有差異,但都產生過光照千古的偉大人物。它們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但總的說來,其世界觀和方法論還是各有特點,各隨順其因緣而度化有緣的對機眾生。
噶舉派是中國政府認可的正信教派之一。自1958年以後,國務院尋訪並認可的第一位轉世活佛便是噶舉派的十七世大寶法王。中國政府對噶舉派給予了很多的關注和支持。噶舉派的諸多信仰者也淨信守法,為和諧社會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所以,對教派和教法,是不該有啥懷疑的。
噶舉派有兩大支派,香巴噶舉是其中之一。另一大支派是塔波噶舉,其下又衍生出了四大八小十二個小支。噶舉派的宗教哲學散見於那諾巴、瑪爾巴、瓊波浪覺、奶格瑪、密勒日巴、崗波巴等諸大師的著述(和道歌)中。香巴噶舉的奶格五金法、大手印、三支法、奶格吉祥經中也已涵括了自己的宗教哲學。這在《我的靈魂依怙》一書中有較為詳盡的表述。因為香巴噶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著跟其他教派不一樣的特點,所以它不像其他教派那樣有那麼多的前行和理論。同時,也因為香巴噶舉的宗教哲學已滲入其教法體係之中,隻要如法修煉,宗教哲學自然會熏染其心,助其成道。但由於行者的理解力不夠,或是還沒接觸到核心教法(如圓滿次第等),或是忽略了其中的精要,如"大手印"、"三支法"等,或是聽信一些沒有正見者的所謂"開示",一些人並沒能從其獨特的宗教哲學中得到滋養,從而影響了自己的證悟。
我曾向幾位有緣的師兄講過香巴噶舉的宗教哲學。他們雖然修煉多年,但因不曾深究其宗教觀和方法論,便無法真正了解香巴噶舉教法的精深和博大。後來,他們熟讀《我的靈魂依怙》後,便驚歎不已,說:"想不到,香巴噶舉竟如此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