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雪山上流下的智慧之源(1)(1 / 1)

香巴噶舉和其他教派不同,曆代大德雖也有著述傳世,但多著眼於修證,而很少有長篇大論的理論。瓊波浪覺雖為一代大德,功標日月,也多示現實證功德,行化度世,其理其行,也足以開派立宗,談及藏傳佛教,誰也不會對香巴噶舉視而不見。但是,瓊波浪覺並沒有如宗喀巴大師一樣,將所學諸法,係統著作,令我等在千年之後,亦能沐浴其文字般若的光輝,雖顯遺憾,但亦可見其宗風。實證與著述,各有因緣,大德亦各隨其緣,非我等小輩所能談論。據陳健民上師說,他曾見過瓊波浪覺上師從印度上師處取來諸法之合訂手抄本,亦不過薄薄一書。但佛教重在實證,《大藏經》汗牛充棟,佛陀已將該說之話,盡數說完,我等窮其一生,亦難以究其奧秘,世上並不缺經典,而缺的是依經典去做的修證之人。故我對香巴噶舉之宗風深感仰慕,人之一生,粗算來,有用之時光並不多,若以書本為樂,剩餘時間必然不多,一生證悟,常因時間不夠而功虧一簣,故世上多聞之人稠,而得道之士稀;多所謂學者,而少見成就師;多逞口舌之能,而無常一到,手忙腳亂;多下筆千言,而百無一用;多談密說空,儼然上師,而觀其行藏,卻貪欲淹心,分明墮地獄之勇士,卻硬充斬六道之好漢。故香巴教法中,成就者多如繁星,亦多如唐東喇嘛以其一生行化之上師。

"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儀軌中,若談及理論,也許隻有兩處地方偶有涉及,一是修入空法時,言能取性空、所取性空;另一處,便是這個《奶格吉祥經》,其名雖為經,而究其實,也不過是屬於頌辭類,寧瑪、格魯等教法中多這類祈請頌辭。

瓊波浪覺上師去印度求法時,得奶格五金法後,諸空行所唱之祝詞,瓊波浪覺記下之後,傳於諸弟子,吟誦至今,即為《奶格吉祥經》。其文字並不多,但其內容卻涉及較廣,教義滲入其中。故我將此經,視為香巴噶舉之教理,在此有淺釋的必要。

此經先後有兩種譯本,一是意譯,一是直譯。前者為上師初傳法時傳於諸弟子,采用的是含攝竅訣的達意譯法,我在修證時多誦此版本,故今日便以此本為據,來闡述我之欲言。

《奶格吉祥經》第一段,相當於總綱,經文不過四句,但將光明大手印文化中最精妙之處顯露無異:

上師吉祥功德如雪山,信日朗照流出加持源,

自性如來之心本無別,

祈師明示三世賜吉祥。

上師是成就之源,若無上師,你我連"佛"字都難以聽聞,何談成就?時下,一些人竟將世法中陽奉陰違之術,亦用於佛門,無論對上師,還是對金剛兄弟,都施用無異,或將佛法視如世間商業,供養毫厘,便欲得萬千。更有甚者,為滿足私欲,有的冒充上師密傳,四處招搖撞騙,偶有所獲,私下竊笑,自以為得計,卻不知已種下墮金剛地獄的種子。還有許多鄙陋之舉,每念及,便叫人失笑,不談也罷。

上師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總集化現,行者若無恭敬之心,而欲圖成就,則如壓沙榨油,縱然曆經千劫,亦難如願。有經論稱: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給三世諸佛,不如供養上師一粒米。上師恩德,高於諸佛。上師即本尊,即空行,即護法,三者融於一體。弟子成就,全賴上師之賜。密宗之殊勝,在於上師以自己所證悟之果位證量來加持弟子,令弟子疾速成就。上師雖有無上慈悲之心,無奈弟子信心不足,或具邪見,視上師為凡夫,更有勝者,以不清淨的心看上師,便見上師所顯現,多不順眼,而徒令自己功德喪失,種下無邊罪業。

關於上師,密續中開示極多,如"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觀具恩上師,於頭頂心間,或於肢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龍樹菩薩在《五次第》中雲:"即使遠離其餘的一切供養,僅以供養上師,使上師歡喜所賜予的加持力,即可獲證一切智,所有福德資糧與苦行都已在供養上師中圓滿。"阿底峽尊者說:"諸友未得菩提需依師,故應依止殊勝善知識。未證實相之前需聞法,故當諦聽上師之教授。諸安樂乃上師之加持,故當報答上師之恩德。"薩迦根鬆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說的:"在密乘中,離師無法、離法無成,如何相應自己的上師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普紮活佛說過:"上師身為僧,語為法,意為佛,集三寶於一體。"貢倉巴也說,上師瑜伽是無上的生圓次第:"生起次第雖多修,然修上師為無上,圓滿次第雖多修,然誠依師為無上。"蔣揚欽哲仁波切說:"金剛乘中很強調上師,甚至對弟子而言其重要性超越一切諸佛之上。"阿秋喇嘛說:"一個修行人畢生應當追求的,是與自己上師內在的相應。"阿秋喇嘛說:"(上師)他的身、口、意就是佛法自然顯現的代表,故一個真正的上師本身就是佛、法、僧三者的總集。"根鬆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說:"對上師不恭敬、誹謗上師,就等於誹謗十方一切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