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崔津法王也說
"在密乘之中上師是最重要的,因為隻有通過上師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現在我們無法麵見佛陀、無法親耳聆聽佛的教言。雖然佛每天都在加持我們,但由於我們自身的業障和染汙,我們無法直接感受到這種加持。所以與佛結緣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一位精神導師,他以人身化現,他教你佛的教言,通過他你能得到佛陀的教誨。"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中說:"成悉地由師,是執金剛說。一切實了知,全賴師悅樂。"續中亦雲:"依止上師後,是否是正士,勿違諸教言,若破師教印,生金剛地獄。"又雲:"雖不具功德,依止上師後,若人舍彼師,則謗諸上師,亦謗三世佛,彼過不可言。"卡饒公瓊雲:"開示大乘之上師,外相雖現不如法,其內境界難測故,於師不得生疑惑。"
堪布赤誠羅珠講授的《無上密乘共同十四條根本戒》中說:"若依止上師後不論上師有無功德都不能誹謗,不能生起嗔心。否則犯第一條戒。這也是十四條戒中最嚴重的戒。如果犯此戒而失去金剛上師的話,想懺悔也沒法懺悔。所以,對金剛上師不能誹謗,不能生嗔心,不能起邪見。如果在自己不清淨的現象外現時,也許會生起邪見,這時要將這些都看作自己的過失,要看金剛上師是真佛,絕對不會有這樣的過失,這些都是我業力的現象,不論在實際上是否是金剛上師的過失,在修行時都必須這樣做……在見到金剛上師的任何行為、見解有過失而生起邪見時都要這樣對治。"
《大幻化網》第一品雲:"對於輕毀上師的人應發願連夢中也不要見到,因為他已被邪魔外道牽引,故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離。"《金剛手灌頂續》雲:"秘密主,弟子於阿奢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婆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密集金剛》注疏中說:"毀謗上師者不但不成就,甚至親近他的好友等人亦不成就。"
有時,見識的高下和心的清靜與否,直接影響著理性的判斷,正如《薩迦格言》所說:檀香雖然有黃金的價值,可是一般的愚夫,卻將它當成木炭來燒。比如:一些上師常為諸弟子作吹氣加持,可是在另一弟子看來,卻認為上師在吹對方身上的不淨之氣。他不知一個成就上師,早就超越了淨垢之分別心。因為心的清淨和信心的俱足,行者得到的,無疑是上師的無上加持。
有一格西,去拜謁密勒日巴,生了邪見,說:"密勒日巴名氣很大,我去一見,喲,原來是一個赤裸著身子的老漢。"佛的侍者善星比丘侍佛二十多年,生起邪見,說佛並無一點功德,連釋迦佛那樣偉大的人格,他也竟然視而不見,可想其邪見有多深。中國古代有個寓言,說有人丟了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偷的,於是見鄰居行住坐臥,皆是偷斧子的。後來,他在自己家中找到了斧子,才發現鄰居一點也不像偷斧子的了。可見,眼中看到的許多外現,隻不過是心的顯現。心量的大小決定了其眼界的高低。對上師亦然,具信弟子眼中的上師與佛無異。而有邪見者,則見上師諸事皆不如法。前者視師如佛,可得如佛之加持;後者,則連最基本的淨信也難以得到。
密勒日巴證道之後,有弟子祈請,說:"上師呀,請加持我們吧!"密勒日巴說:"弟子呀,我需要你的虔誠。"上師如電台,能發無量電波,但弟子必須是收音機,方可如量得沐法露。所以有識者稱,習密之殊勝,在於根器之殊勝;而殊勝之根器,非博聞強記,非身高力大,非博學多聞,非咒力超人,而是他對上師有無上的信心,並能舍棄一切,去實踐上師所傳的教法。
如《奶格吉祥經》所說,上師功德巍巍,猶如雪山,弟子的信力,則是太陽。太陽以其熾熱的信力,照在雪山上,雪山才能融化出加持之源。一切功德之產生,取決於弟子的信力。許多學密之人,初入師門,信心極大,虔誠心也十分飽滿,故在修學過程中,有許多奇異的證驗,到了後來,信心漸消,功德枯萎,對上師也起了邪見,行止反不如俗人。故先哲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到西天。"我見過許多"佛油子",言必談佛,可觀其行藏,卻離佛甚遠。
《宗教哲學研究》稱:任何一種真正的宗教信仰都意味著"無條件地委身或獻身",即超越於世俗的價值觀而全身心地尋求"無限的真理或終極的實在"。
西方宗教學者蒂利希認為,宗教信仰係於某種終極的東西,因而宗教經驗屬於某種終極的經驗。"如果某種至關重要的關切自稱為終極,它便要求接受者完全委身,而且它應許完全實現,即使其他所有的主張不得不從屬於它,或以它的名義被拒絕。"
有了俱足的信心,有了對上師無上的恭敬,你才有成就的可能。這是成就的前提。但同時,你必須明白,自心與上師之心,與如來之心本為一體,不一不異。修生起次第的目的之一在於修成佛慢。這佛慢,非貢高我慢,非傲慢,而是《奶格吉祥經》中"自性如來之心本無別"另一種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