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622年)時,突厥國內鬧起饑荒。要知道遊牧民族最大的威脅便是饑荒,突厥這次饑荒盡管不是特別嚴重,但足以讓頡利可汗手忙腳亂了。
李淵抓住這次機會,派人給頡利可汗送去大量的金銀財寶,要求與突厥議和,頡利可汗正被饑荒搞得有點狼狽,見大唐主動來求和,也樂得順水推舟。於是兩國許諾通婚修好,一派和平降臨的景象。
李淵利用與突厥短暫和平的有利局麵,絲毫不浪費時間,馬上對最強勁的對手劉黑闥發起總攻。三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率精銳部隊大破劉黑闥,劉黑闥兩萬精兵損失殆盡,隻帶了兩百餘人逃出來,投奔突厥。
頡利可汗如夢初醒,原來李淵與突厥的修好,乃是為了利用此時機消滅突厥的盟友劉黑闥,這真是老奸巨猾的家夥。
四月,頡利可汗發兵數萬人,連同流亡到突厥的劉黑闥,向唐帝國北部李大恩駐守的新城(今山西寧武縣)發動猛攻。
李大恩緊急向朝廷求援。
李淵命令右驍衛大將軍李高遷馳援李大恩。但是李高遷還是晚了一步,此時的李大恩已經陷入絕境之中,城內的糧食已全部吃光。沒有了糧食,軍隊還怎麼打仗?李大恩無奈之下,下令在夜晚時,向城外突圍。李大恩突圍之後,遭到突厥騎兵的攔截,最終戰死沙場,此役唐軍損失數千人。
突厥人雖然勝了一仗,但是唐軍在戰鬥中表現出的英勇與頑強,令突厥人不得不驚歎。如今唐王朝不僅疆域廣闊,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年的內戰中,錘煉出一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唐軍的戰鬥力已經強到令突厥人望而生畏的地步,而且在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天才軍事將領。頡利可汗有一種危機感。
八月,突厥對唐王朝發動一次最強大的進攻,這次進攻動用了數十萬的軍隊,史書上沒有記錄確切的人數。突厥兵分兩路。一路由頡利可汗親自統率十五萬騎兵,入雁門,寇並州;另一路則侵掠原州;以此推算,突厥出動的兵力應該在二十萬人至三十萬人之間。
邊關震動。
李淵緊急部署防禦。太子李建成率大軍出豳州(今陝西彬縣)道,秦王李世民率大軍出秦州道,分別抗擊兩路突厥大軍。另調遣雲州總管郭子和赴雲中,掩擊頡利可汗的大軍;左武衛將軍段德操則奔夏州,以斷突厥人的退路。
從這個軍事部署看,乃是一種積極的防禦。在布置完防禦措施後,李淵仍然寄希望於和談,他召集朝內文武百官詢問道:“與突厥開戰或和談,哪個更有利呢?”
中書令封德彝認為:“突厥人自恃人多馬壯,對中國頗為輕視,如果不交戰就與之和談,那就是示弱於敵,讓突厥人小瞧咱們,日後他們必將還要卷土重來。我認為應當奮勇還擊,先打幾個勝仗再來講和,這樣可展示我大唐的恩威。 ”
李淵采納了封德彝的意見。
八月二十日,突厥大軍抵達汾水東岸,並州大總管李神符率並州士卒迎戰,在遭遇戰中擊退突厥軍隊。汾州刺史蕭顗也率汾州守軍迎戰,大破突厥的先頭部隊,斬首五千餘級。
兩戰失利,頡利可汗暴跳如雷,嚴令突厥軍隊加強攻勢。八月二十九日,突厥大軍入寇廉州,繼而又攻陷大震關。此時突厥數十萬騎兵,多分布於介休(今山西介休)與晉州(今山西臨汾)一帶,數百裏之內,漫山遍野都是突厥騎兵。
正當此時,唐朝廷派遣的使者鄭元璹抵達突厥軍營。
鄭元璹入見頡利可汗,劈頭便問:“大唐與突厥方才修兩國之好,盟約之墨未幹,可汗為何以數十萬之眾,寇我大唐?”
麵對鄭元璹犀利的目光,頡利可汗麵有慚意。對於鄭元璹,頡利可汗是很了解的,因為此前鄭元璹曾四度出使突厥,其為人剛強正直,前番出使突厥時,正好遇上處羅可汗病逝,突厥人便以鄭元璹毒死處羅可汗為由,強行扣押鄭元璹,直到兩國修好,互相交換被扣押的使節時,鄭元璹才得以返回國內。經過那次九死一生的經曆之後,鄭元璹又一次義無反顧地出使突厥,這番勇氣,著實讓頡利可汗有幾分佩服。
頡利可汗怔怔無語,鄭元璹把話鋒一轉,說道:“唐與突厥,風俗不同,突厥即使得到唐的土地,也不能長久居住。現在突厥搶掠所得之物,都落入前方將士之手,您身為可汗,卻沒有撈到多少好處。我看不如撤軍,與唐室重新修好,這樣一來,可汗您也不必有跋涉之勞,而唐室的貢奉又可以入可汗的府庫,這豈不是一舉兩得麼?”
雖然突厥軍隊攻陷了大震關,但是之前已經敗了兩仗了,而且大唐最精銳的兩支軍隊正分別由李建成與李世民率領急赴前線,頡利可汗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現在李淵派鄭元璹前來議和,正好找個階梯下,也不失一個好主意。
頡利可汗答應鄭元璹,與唐王朝重新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