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黑壓壓的突厥騎兵,前來援助的右武侯大將軍李高遷心中惶恐不安,在經曆三次馬邑保衛戰之後,馬邑守軍的傷亡已經很大。麵對這次突厥規模空前的進攻,李高遷心裏盤算著馬邑這個地方肯定是守不住了,不如趁早逃跑的好。深更半夜,伸手不見五指時,李高遷悄悄地帶上自己的兩千人馬,打開城門,偷偷地溜走了。
在突厥人的重圍之下,逃跑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李高遷逃到半途時,被突厥人發現了,突厥騎兵馬上進行截擊,經過一晚上的戰鬥,李高遷好不容易成功逃脫,但手下的兩千人馬,損失了一半以上。
李高遷的逃跑對高滿政來說,絕對是壞消息,守城的壓力更加巨大,除了血戰到底,他沒有任何選擇了。
頡利可汗親抵馬邑前線督戰,以示誌在必得的決心。高滿政站在城頭,見突厥大軍如蟻群一樣,人數不可勝數。突厥人的進攻開始了,頡利可汗采取車輪戰術,一批批攻城部隊輪番上陣,企圖拖垮馬邑守軍。戰鬥打得極為慘烈,一日之內,突厥人對馬邑城發起了十幾輪進攻,但遇到高滿政極其頑強的抵抗。這種戰鬥力,連頡利可汗都不能不佩服。
李淵深知馬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命令行軍總管劉世讓緊急馳援馬邑。劉世讓,這位讓皇帝稱讚“非公,誰為勇將”的人,並沒有體現出他的勇氣,當他率軍抵達距馬邑不遠處的鬆子嶺時,發現突厥軍隊人數眾多,兵強馬壯,心中猶豫不決,裹足不前,把軍隊拉回到崞城,靜觀其變。
他這一猶豫,後果很嚴重。
馬邑城唐軍的防守十分吃力,可是頡利可汗的心情也不輕鬆。在突厥人的猛攻之下,馬邑仍然在高滿政的手中,而劉世讓的軍隊在一旁虎視眈眈,頡利可汗不能不憂慮,騎虎難下啊。頡利可汗暴露出他性格中的一個弱點:缺乏堅持到底的意誌力,在順境時他目空一切,而遇挫折時,則容易心灰意冷、半途而廢。這個性格弱點,以後我們還將多次看到。
進攻受挫之後,頡利可汗又想與李唐政權修好和親,他派出使者入長安,拜見皇帝李淵。李淵明確地告訴突厥使者:“隻有頡利可汗先撤軍,才會考慮和親事宜。”
頡利可汗本想體麵地退出戰爭,但義成公主極力反對,堅決主張打下馬邑。
義成公主是前隋帝國的公主,因為這個身份,她對取代大隋政權的李淵實有大仇恨。由於突厥的習俗,她先後嫁給四任可汗,在突厥有很高的地位,她的意見,頡利可汗不好反對。怎麼辦呢?要奪取馬邑,先要挫敗唐朝大將劉世讓的援兵。劉世讓雖然躲在崞城按兵不動,但他畢竟是一員虎將,對突厥側翼的威脅非常大。
頡利可汗決定使用成本最低廉的策略:反間計。
突厥使者再次抵長安,假裝欲與唐政府談判,故意在不經意間給唐朝一方透露這樣的消息:劉世讓之所以按兵不動,乃是因為他與頡利可汗之間有秘密往來。弦外之音,暗示劉世讓將造反。
聰明一世的李淵居然沒有識破突厥人的詭計,他也很納悶,為什麼向來勇猛善戰的劉世讓會按兵不前呢?皇帝的通病,老想著部下會造反,而且事實上這些年來,部將造反的事情也太多了。聽突厥使者這麼一說,李淵越發覺得劉世讓的形跡可疑,殺心頓起。
昨天還是皇帝眼中的一員勇將,今天卻被視為叛徒,伴君如伴虎啊。
劉世讓也許是被突厥人的強大陣容所震懾,也可能是想等待突厥軍隊筋疲力盡時,再對其發起致命的一擊。但是劉世讓沒有機會證明自己的清白,中了反間計的李淵在震怒之下,召回劉世讓,並處以死刑。
劉世讓被冤殺之後,頡利可汗喘了一口大氣。為了迅速攻破馬邑,頡利可汗召來燕王高開道。高開道是突厥人扶植的另一位軍閥,這個人有些本事,他精於器械,特別是攻城器械的製造。應頡利可汗之約,高開道率領一支特種部隊趕赴馬邑,為頡利可汗提供各種各樣的攻城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