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馬邑保衛戰(3 / 3)

在高開道的援助下,突厥人如虎添翼,攻勢更加凶猛。

對於高滿政堅守孤城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華與意誌力,頡利可汗很欽佩,一股惜才之心油然而生,他派人進城以高官厚祿利誘高滿政,結果突厥的來使遭到高滿政的劈頭痛罵。

馬邑城的局勢在惡化,一方麵要抵擋突厥日益凶猛的進攻,另一方麵城內的糧食即將耗盡,而援兵卻遲遲不來。守軍的傷亡越來越大,馬邑城已是滿目瘡痍的景象,一道道殘垣斷壁,無語地告訴世人,這是何等慘烈的一場戰鬥。

這種情形之下,馬邑城是守不住了。高滿政召集手下開會,決定向朔州方向突圍。

突圍容易嗎?這支衣裳襤褸、人數不多的軍隊能突圍成功嗎?副將杜士遠已經沮喪到了極點,他認為突圍是送死,守城是等死,唯一可行的便是向突厥人投降。十月二十日,杜士遠發動兵變,殺死高滿政,隻可惜這位傑出的防禦戰專家,沒死於突厥人之手,反倒死於自己部將的刀下。杜士遠打開馬邑城,向頡利可汗投降。在丟掉馬邑城四個月後,苑君璋在突厥軍隊的幫助下,又回來了。苑君璋開始在馬邑城內殘酷清洗異己勢力,大批豪傑誌士被屠殺,高滿政的親信三十餘人也都倒在屠刀之下。然而,令所有人跌破眼鏡的是,頡利可汗居然要放棄馬邑。在付出重大傷亡後,突厥人奪取馬邑,頡利打算將苦戰得來的馬邑交還給唐王朝,以換取與大唐帝國的議和。此舉頗耐人尋味,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曆經四個月的苦戰方才奪回來,為什麼頡利會急著以馬邑來換取與大唐的議和呢?

據筆者的推測,主要原因是苑君璋眾叛親離,即使回到馬邑,也很難重新建立起一支有戰鬥力的武裝部隊,除非借助突厥人的力量。可是突厥騎兵善於野外作戰,守城據點並非所長,因此據守馬邑對於頡利可汗來說,沒有多少價值,不如以這塊土地作為與唐政府的和談條件,撈一些金銀財寶。

這件事情至少說明頡利可汗缺乏明確的戰略目的,他隻滿足於劫掠更多的財富而已。李淵接受突厥人的談和,以金銀財寶換回馬邑城。對李淵來說,這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作為突厥左膀右臂的梁師都與苑君璋在部將紛紛反叛降唐之後,其勢力已經今非昔比,另一支突厥控製的勢力——燕王高開道的情況又是怎麼樣呢?

高開道也曾風光一陣。在馬邑之戰期間,高開道的軍隊不斷地襲擾大唐東北部的幽州地區,並且在馬邑攻堅戰的關鍵時刻,高開道為頡利可汗製造攻城器械,為最終攻陷馬邑城立下汗馬功勞。

但是高開道也意識到唐政權統一全國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了,隨著各路英雄的沒落,高開道開始有唇亡齒寒的感覺。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投降。

可是唐政府能接受他投降嗎?他心裏沒有把握,因為他曾經投降唐政府,並被委以蔚州總管之職,後來又起兵反唐,像他這樣降了叛、叛了再要降的人,唐政府有這個氣度來容他嗎?高開道下不了決心,不降唐,隻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依附突厥人。

但是高開道的手下將士,多來自山東,離開家鄉時間愈長,心中愈是思念親人,誰也不願意歸附突厥人。一股反高開道的力量悄悄地凝聚起來。

武德七年(624年)的二月,兵變終於爆發。高開道的親信張金樹率眾發難,將高開道圍困於家院之內,高開道走投無路,最後懸梁自盡。張金樹率眾歸降大唐政府。

高開道之死,對突厥人而言,絕對是大損失。因為高開道精通攻城武器製造,而這些武器,對於要逐個攻克唐軍堡壘城池的突厥人來說,意義相當重大。

高開道敗亡一個月後,唐軍在名將李靖的統率下,鏟除自立為宋帝的輔公祏,平定江南。至此,李淵從 617年起兵,到 624年平定江南,前後八年,終於完成統一全國的偉業。

一個強大的唐帝國正在崛起,而北方的突厥汗國依然實力超強,兩強相遇,勢必上演一場巔峰對決,誰將是真正的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