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始畢可汗開始,突厥的戰略就是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拉攏、扶植、支持中原諸雄的勢力,使各方勢力能達到一種均衡,誰也消滅不了誰,那麼突厥便可以在鷸蚌之爭中,收獲漁翁之利。

但是突厥人無法遏製李唐政權一統全國的步伐,李淵手下的將軍們及其戰鬥力超強的軍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蕩平群雄,一個偉大的帝國在戰爭中的廢墟中崛起。

頡利可汗越發感受到了來自大唐的巨大威脅。

但是他還是那樣的驕傲,他還擁有萬裏之地、百萬雄兵,他仍然趾高氣揚,目空一切。

突厥人南下的襲擾越來越頻繁。

掃平群雄所帶來勝利的喜悅,並沒有減輕李淵對突厥南犯的擔憂。

僅在武德七年(624年)七月一個月內,突厥便向唐邊疆發動了五次進攻,尤其是對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地區的進攻。長安城麵臨巨大的壓力,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或者首都的百姓,都感受到戰爭的威脅。

皇帝李淵的心情很鬱悶。

皇帝的鬱悶逃不過一些臣子的銳利眼光。有人乘機向李淵獻策:“突厥人之所以屢寇關中,乃是衝著長安而來,因為金銀財寶與美女都在長安城,如果我們把長安城燒了,把都城遷往內地,那麼胡人的入侵自然就停止了。”

這是什麼歪理?

但是李淵卻認為說得好,在李淵看來,胡人哪裏有什麼政治抱負,不過就是喜歡財物與美女罷了。行!就這麼辦,準備遷都。

李淵派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到秦嶺以南的地區,選擇適合建都的地點,做好遷都的準備。李淵的決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裴寂等人,天下安定之後,人的心態就會出現微妙的變化,奮鬥那麼多年為的啥啊?不就是權力、富貴與美女嗎?帝國這麼大,何必就非得把都城置於突厥騎兵的攻擊範圍內呢?

當然也有一些大臣反對,比如蕭瑀等人,這些人揣摩著皇帝李淵的心思,想勸諫卻又不敢開口。最後,有一人挺身而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為大唐帝國立下首功的秦王李世民。

稍受襲擾便考慮遷都,帝國之尊嚴何在?帝國之武士精神何在?

李世民挺身而出,力諫父親李淵:“戎狄為患,自古有之。父皇以武力崛起,光複華夏,握百萬精兵,所向無敵。怎麼胡寇稍擾掠邊關,便考慮遷都以避其鋒銳,徒蒙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柄。”

李淵聽了心頭不覺一震,沒有吭聲。

李世民見父親低頜沉吟,又繼續說道:“想當年霍去病,不過是漢朝的一位將軍,尚且誌在滅匈奴,現在兒臣作為帝國的藩籬,願以數年之期,係頡利之頸,致之闕下。如果到時還不能消滅頡利,再遷都也為時未晚。”

在漢代,有一位年少有為之士,名喚終軍,曾經對漢武帝說過這樣的豪言壯語:“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李世民援引其意。

作為太子的李建成見到弟弟李世民搶盡風頭,心裏很不是滋味,冷嘲熱諷地說:“漢代樊噲曾放出大話,欲以十萬眾橫行匈奴,徒成笑料(樊噲一事,請參閱筆者拙著《雖遠必誅》),現在秦王所說的,該不會是像樊噲一樣大言不慚吧。 ”

李世民看了哥哥一眼,針鋒相對地說:“如今天下形勢異於當時,用兵的時機也不相同。樊噲不過是個跳梁小醜罷了,何足道哉!不出十年,我必定能掃平漠北,又豈是信口雌黃、大言不慚呢?”

這一番話,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讓聞者熱血沸騰,這就是這位年輕皇子身上的血性。

李淵聽罷也情不自禁地喝彩:“吾兒說得好啊,我大唐可以掃滅群雄,何不能廓清漠北呢?遷都之議,諸位就不用再說了。”

此後,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大。

自從李淵起兵以來,李世民便為大唐帝國的興起立下赫赫戰功,當之無愧是大唐帝國的第一功臣,這嚴重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一場權力傾軋的鬥爭展開了。

這次李世民力排眾議,說服父親李淵放棄遷都計劃,無疑又使支持遷都的李建成棋輸一著。李建成不斷地通過李淵的妃嬪,在皇帝的耳邊譖毀李世民說:“突厥人雖然屢為邊患,但是隻要得了些金銀財寶也就退兵了。秦王李世民則假托抵禦突厥的名義,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總攬兵權,想要篡位奪權罷了。 ”

作為皇帝,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被篡位奪權了,李淵也是如此。所謂孝悌之道,不過是教育小百姓罷了,數千年封建帝王家中,有幾件是孝悌之事?李淵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隋煬帝的故事還曆曆在目,他不就是殺死自己的親爹隋文帝而登上皇帝寶座的嗎?

李淵不能不防著自己的兒子李世民。

而李建成則是殺機畢露了。

在罷遷都之議後,有一天,李淵突然心血來潮,到長安城南打獵,讓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子作陪,打獵休息時,就讓三個兒子比試一下騎馬射箭。

當時李建成有一匹烈馬,產於北方胡人區,馬匹非常強健,桀驁難馴,奔跑起來迅馳如電,但是跑得太快,容易跌倒,騎這匹馬的騎士經常非死即傷。李建成假惺惺地對李世民說:“這是一匹駿馬,能跳過數丈寬的山澗,弟精於騎術,不妨試試。”

李世民明知李建成心懷歹意,但他一直以來十分喜愛良馬,一看到這匹馬,就知道是匹好馬。是好馬,他就有試騎的衝動,不信自己治不服這匹馬。

這匹馬的腳力果然極好,騎在上麵,宛如穿行風中,李世民騎在馬背上追逐野鹿,突然“撲通”一聲,馬摔倒了,反應敏捷的李世民高高躍起,做了一個前空翻,穩穩站住了,毫發未傷。馬爬起來後,李世民再次翻身上馬,繼續馳騁。一路上馬摔倒了三次,但是李世民沒有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