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離突厥陣營數百米處,李世民猛地一拉馬韁,戰馬長嘶一聲,前蹄高高躍起,然後乖乖地停下奔突的步伐。
李世民衝著突厥騎兵陣營高聲喊道:“我是秦王李世民,請頡利可汗出來,我有話要說。”
頡利可汗騎著高頭大馬,出現在突厥軍隊的最前麵,雖然他摸不清李世民此來目的何在,但對這位渾身是膽的年輕人,心頭禁不住一顫。
李世民又策馬前行幾步,衝著頡利可汗高喊道:“我大唐與可汗訂和親之約,可汗為何屢屢負約,率兵犯我大唐呢?如果可汗想要單打獨鬥,那麼盡可上前來與我決鬥;如果可汗想興師動眾,我就隻以這一百騎兵來應戰!”
這是戰場啊,不是遊樂場。
有沒有搞錯?以一百騎兵來敵突厥一萬騎兵?頡利可汗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隻能笑而不應。
李世民怎麼敢以一百人來迎戰一萬人呢?
原來這是李世民的心理戰術。遊牧民族最為尚勇,非常尊重勇士,李世民藝高人膽大,首先提出單挑的要求,頡利可汗當然聽說過李世民的驍勇善戰,所以他絕不會以可汗的身份來冒這個險,如此一來,李世民便已先勝一著了,在萬眾矚目之下,他已是真正的英雄。
單挑不行,難道可汗就真的以一萬人來圍攻李世民的一百騎兵嗎?以多欺寡,顯然這有背勇士的精神。李世民非常聰明,他將兩軍的決戰,化為兩位勇士的對壘,李世民的神勇表現,已經讓突厥騎兵們目瞪口呆,心中油然而生敬意,為其英雄氣概所折服。
頡利可汗沒有回話,突厥騎兵也沉默了。
李世民望見頡利可汗身後的突利小可汗,於是他又策馬前行幾步,對著突利小可汗喊道:“突利可汗,你與我大唐有盟約,有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但是今天你卻引兵來進攻,如何就沒有一點香火盟誓時的情誼呢?”麵對李世民磊落的英雄胸襟,突利小可汗也無話可說,瞧瞧人家秦王,何等豁達豪邁,自己卻像是偷襲的小人,突利小可汗低下了頭。
原本是突厥人居於主動的位置,現在反而成被動了。李世民見兩位可汗都沉默不語,索性將心理戰術打到底。在李世民與突厥騎兵之間,有一條小溪流,李世民一拉韁繩,雙腿往馬肚子一夾,馬匹小步快跑到小溪邊,準備趟過溪水。
頡利可汗反而不知怎麼辦了,他趕緊吆喝道:“秦王不必過來了,我也沒有其他意思,今日前來,不過是想與秦王重申舊約,鞏固同盟關係罷了。”說罷,他轉身做了個手勢,突厥騎兵紛紛調轉馬頭,退卻數裏。
在豳州城內的所有人,除了幸災樂禍的李元吉之外,無一不為主帥捏了一把汗,他們聽不清李世民與頡利可汗說了些什麼,但最後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李世民三言兩語,竟然說退了突厥騎兵。這怎麼可能?但這卻是事實。
豳州城的將士們見證了這個奇跡般的曆史時刻,他們以驚天動地的歡呼聲向這位勇敢無畏、渾身是膽的統帥致意。
突厥人暫時退兵了,李世民回到豳州城內。此時又下起了大雨,李世民對將領們說:“突厥人所倚恃的武器是弓箭,如今綿綿不斷的雨水,會使弓矢上的弦筋膠化,弓箭就會不好使了,而且他們宿營在野外,我們則住在大屋內,可以用火燒飯,我們的刀槊等武器,受潮濕天氣的影響小,又是以逸待勞,正好可以乘機突襲。”
入夜時,雨越下越大。李世民率一支突襲隊,冒著大雨,悄悄地潛進到突厥人的營地,突厥人豈能料到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之下,居於劣勢中的唐軍還會發起攻擊,一時猝不及防,被打得措手不及。李世民見好就收,這一仗雖然斬獲不多,卻令突厥的士氣受到打擊。
李世民雙管齊下,除了軍事上的打擊之外,又積極開展外交攻勢。
他派人秘密會晤突利小可汗。頡利可汗與突利小可汗之間是有矛盾的,突利是始畢可汗的兒子,本來可以繼承汗位,但是始畢可汗突然病死時,他年齡還比較小,所以就立始畢可汗的弟弟為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去世後,又是弟襲兄位,這樣突利便永遠與可汗的寶座無緣了。
李世民派來的使者對突利小可汗詳細分析利害得失,突利聽罷很高興,決定不與唐王朝對抗。這樣一來,突厥的高層意見便出現了分歧,頡利可汗想發動進攻,可是突利不同意,突利是突厥的第二號人物,他的意見分量很重,頡利可汗也不能置之不理。看來仗打不成,隻好議和了。
突利小可汗與阿史那思摩兩人作為突厥一方的代表,前往唐軍與李世民議和。突利小可汗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與頡利可汗的矛盾很深,總有一天會為爭奪汗位而翻臉,如果是這樣,那麼他要未雨綢繆。李世民在戰場上的神勇表現,給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斷定李世民將是大唐帝國最有實權的人物,甚至可能是未來的皇帝,於是他有意與李世民交好,以便日後可引為外援,便提出願意與李世民結拜為兄弟。
李世民雖然是官宦子弟,但身上充滿江湖好漢豪傑的氣質,對於突利小可汗的請求,李世民慨然答應,結拜為兄弟。這真是一個英雄的年代,唯有英雄的年代,才不會有那麼多繁文縟節,哪怕你是統帥、你是王侯或者是可汗,這些統統不重要,義字當頭,雖是敵人,也可結拜兄弟。李世民也有小算盤,拉攏突利,離間突利與頡利可汗的關係,為日後反擊突厥做準備。
有了突利這位拜把子兄弟,和談進行得很順利,簽下和約之後,突厥引軍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