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渭水河畔:一個人的戰鬥(2 / 2)

兩位大帝國的君王,隔江而對。

正當此時,唯恐皇帝有所閃失的大臣們,調集了長安城內精銳的部隊,殺出城外,大軍隊列齊整,利器在手,寒光閃閃,在李世民身後一字排開,旌旗迎風飄揚。頡利可汗不禁變色,這是最精銳的中央軍!

李世民示意軍隊後撤,讓高士廉、房玄齡等人也後撤,自己單獨留在渭水河邊,與頡利可汗對話。蕭瑀覺得這樣太危險了,衝上前來,攔在李世民的馬前,力勸皇帝返回大營。

李世民對蕭瑀說道:“你放心吧,我胸有成竹。”

蕭瑀聽了後將信將疑地退了回去,隻留下李世民一人,與對岸的頡利可汗隔江對話。

在李世民道義的譴責下,頡利可汗不由得慌了手腳。雖然那是一個強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時代,但終究還要講個“師出有名”,即使這個“名”純粹是個借口,可是拙於言辭的頡利可汗,一時間連一個借口也說不出來。

頡利可汗的特點是有野心,但缺乏魄力。其實他根本沒有攻打長安城的打算,隻是想借唐朝新君初立、政局不穩的時機,向唐太宗炫耀兵威,並乘機大掠一番。他有後顧之憂,因為長孫無忌、李靖率領大軍駐守在豳州,嚴陣以待,伺機進攻,對突厥兵團是個巨大的威脅,如果長安城的唐中央軍從正麵反擊,李靖乘機抄截後路,那麼突厥大軍便有崩潰的危險。

麵對李世民的責問,頡利可汗慌了陣腳,囁囁道:“這大概是出了什麼誤會吧,我先命令大軍後撤,再從長計議吧。”說罷返回軍隊,突厥陣營稍稍後撤。

唐太宗單人匹馬,返回軍中。皇帝無所畏懼的神勇表現,令所有人震撼,沒有人懷疑,一個偉大的時代即將來臨。

當天晚上,頡利可汗派出使者,前往長安城皇宮,與唐政府和談。

李世民很明白,突厥人的目的,無非為了錢財,欲與之談判,必須要有所讓步。以李世民的性格,並不畏懼與突厥人開戰,但如今他不單純是一位將領,而是一位國君,他必須考慮更多的事。一旦將精銳的皇城衛隊拉出城外與突厥人一決死戰,那麼李建成、李元吉的餘黨會不會乘機而起呢?還有他的一大堆兄弟呢?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利益集團,垂涎著皇帝的寶座。

他要以金錢來換時間,隻要有兩三年的時間,他的皇帝寶座就會固若金湯,他還年富力強,在他的視野之下,沒有任何對手,即便是貌似強大的突厥。

談判進行得十分順利,大唐政府付出一定的代價後,換取和平。

兩天後,即八月三十日,大唐皇帝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殺白馬立盟,之後,頡利可汗心滿意足地率突厥騎兵返回。一場大戰偃旗息鼓。

李世民以驚人的勇氣與高超的外交手腕,不戰而退突厥強兵。這也是北突厥對大唐帝國所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入侵,之後,他們再也沒有機會、也沒有實力向大唐帝國挑戰了。大唐帝國將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崛起,而北突厥汗國也將以令人吃驚的速度衰落。此長彼消,很快兩國的實力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對大唐帝國的皇帝而言,渭水之盟也是一種恥辱,因為畢竟以金銀財寶做出讓步,所以後來李靖平突厥之後,唐太宗曾稱讚道“足澡渭水之恥”。恥並不丟人,丟人的是恥了之後,不知道奮進,“知恥近乎勇”,此言是矣。

在突厥人退兵之後,頡利可汗以三千匹馬、一萬隻羊作為禮物回贈李世民,這個舉措意味著突厥人不敢像以往那樣輕視大唐帝國,突厥政府也調整了對唐的外交策略。對於頡利可汗的贈禮,李世民一概不收,隻向突厥人提出一個條件:要求頡利可汗將擄掠的百姓歸還中國。

一批批在戰爭中被突厥騎兵掠到北方充當奴隸的中國人,在受盡折磨之後,終於返回自己的家園。除了百姓之外,歸國的還有戰俘,其中包括在前一年太穀會戰中,被突厥人俘虜的溫彥博。溫彥博在被捕之後,麵對突厥人的利誘威逼,堅貞不屈,寧死不泄露唐軍的機密,可謂鐵骨錚錚,他的勇氣與節操贏得李世民的尊重,後來他成為貞觀時代名臣之一。

與以往的和平協議不同,這次與突厥的議和,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之後數年內,突厥人罕有侵犯。這既與大唐的崛起有關,也與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有很大關係,特別是李世民在渭水河畔的表現,對突厥人來說,是一種威懾。

軍事較量的背後,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與突厥的議和,使頻繁的戰爭終於告一段落。先進的中原文明在戰亂平息之後,體現出其驚人的生命力,大唐帝國的國力得以迅速恢複並超越突厥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