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強國之路與尚武精神(1 / 3)

唐太宗的上台,開啟了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貞觀時代”。短短幾年時間,大唐帝國便煥然一新,國力蒸蒸日上,很快取代突厥汗國,一躍成為第一強國。

這其中的奧秘何在?李世民與他的政府,在這幾年時間內,到底做了些什麼呢?我們還是簡單地回顧一下大唐帝國在這幾年內,經濟、政治、法律等方麵的一些情況吧。

首先是經濟上的強大。

中原農業經濟與周圍的遊牧經濟相比,有著更強的穩定性,特別是在和平的年代。李世民登基之後,當即免除關內及蒲州等六州兩年的租調,其餘各州免除租調一年,此項政策大大刺激農業之發展。對於受突厥人入侵破壞嚴重的地區,政府按照家庭人口數量的多少,發放賑濟品;對於受封為王的皇親國戚,大大降低其封邑的標準,以減輕當地農民的負擔,李世民對此的說法是:“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

政府倡導節儉,李世民也對群臣說:“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史載,長孫皇後“正位中宮,務崇節儉”,為宮廷樹此風氣。

在李唐政府的努力下,受戰爭破壞嚴重的經濟很快複蘇,先進的科技水平以及廣闊的土地與眾多的人口,使得大唐帝國的經濟水平遠遠超過突厥汗國。

大唐帝國在製度上的建設可圈可點,製度的優越性是帝國保持活力、並使得國力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

在前朝政治製度的基礎上,唐王朝進行吸收與改進,在製度建設上堪稱集以往之大成。其政治設計之構架,很多方麵可以媲美於近代政治製度,即便以今人的眼光視之,仍然不失其精巧與睿智。

在大唐帝國政治構架中,除了皇帝無上的權力之外,國家權力集中於“三省一台”。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這三省的職能大概是這樣的:中書省製定法令,即立法機構;門下省審查法令;尚書省則執行法令,相當於國務院。一台為禦史台,其重要職責是對百官的失職及犯罪進行彈劾,行使監察權。“三省一台”的核心乃是一種立法、審查、行政、監察四權分立。

“三省”的權力相互獨立,且相互製衡。尚書省不得違反中書省製定的法令,中書省的法令又必須受到門下省的審查,門下省也不能在理由不充分的情況下推翻中書省的提案。一般說來,朝廷的製敕法令,是由中書省的中書舍人起草,中書舍人共有六名,其意見也不一定統一,因此各人可將不同意見另呈,並簽署姓名,提交給上級中書侍郎;中書侍郎審查後提出意見,提交給中書省的負責人中書令。中書令最後拍板,然後將草案提交給門下省,由門下省的工作人員逐一審查,提出反駁的意見。一旦門下省駁議,則中書省需將此草案相關部分再討論定奪,然後複交由門下省再審,這個稱為“駁議製”。同時,國家之大政方針,經常由三省高層官員共同開會商議決定,這既是一種權力上的製衡,也是政策製定上的審慎。

為了避免皇權對這種製度進行破壞,唐太宗小心謹慎,力求不幹涉這種分權製度,而且將其具體化,推進了“三省一台”製度的健全。

在封建社會,皇帝的詔敕本身就是法令,即使是主持立法與審查的中書省與門下省也不敢反對皇帝的詔敕,這使得致力於製度建設的皇帝李世民有幾分不快。在貞觀三年,李世民批評道:“中書與門下兩省都是機要部門,我的詔敕有不恰當的地方,都應該要議論反駁。可是我每次都看到你們隻是唯唯順從,從來沒有聽到反對的意見。如果隻是這樣做做文書工作,誰人不可以進中書門下?何必選擇有才之賢人呢?”正是在李世民的努力之下,駁議製才開始成為一項長期執行的製度,這確保了帝國法令上的謹慎與延續性。

同樣,唐太宗李世民也盡量克製皇帝的無上權威,他在朝會上不輕易發言,他解釋說:“我每臨朝時,每說一句話之前,未嚐不先三思,恐怕說出的話不夠謹慎而有害於百姓,所以我不輕易發言。”在帝製的年代,能夠像李世民這樣有著足夠清醒認識的皇帝,確實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