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諸國盡在西突厥的控製之中,統葉護可汗對西域諸國派遣管理人員,並且征收稅賦,使西域諸國成為西突厥的後花園。
此時西突厥的控弦之士達數十萬之多,軍事實力超強,稱雄一時,史書對此的評論是:“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即便如此,與北突厥的百萬雄兵相比,西突厥仍是相形見絀、落於下風。
為了與北突厥相抗衡,619年,統葉護可汗決心聯合唐王朝的力量,他派遣使者抵達長安城,向唐政府進貢,謀求與唐政府建立戰略同盟。
七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探險家與宗教家玄奘在 628年前往印度求法途中,曾見過這位叱吒風雲的統葉護可汗,並且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非常詳盡地記載了與統葉護可汗會見的情形,當時統葉護可汗正在打獵,書中記載:“可汗身著綠綾袍露發一丈許,帛練裹額後垂。達官二百餘人,皆錦袍編發圍繞左右。”統葉護可汗得知是大唐來的高僧時,心中歡喜,令好生招待。突厥信奉祆教,即拜火教,而對於信奉佛教之玄奘能如此禮待,可見統葉護可汗之胸襟矣。
然而,就在玄奘會晤統葉護可汗不久,這位西突厥一代雄主竟然死於國內政變。
西突厥的曆史,是頻繁分分合合的曆史。雖然表麵上看,西突厥是一個龐然大物,一個中亞強國,但是其內部組織卻異常複雜,如果沒弄清楚這個,對西突厥就會感到一頭霧水。現將其內部結構,略作簡述。
西突厥的主體是十姓部落。因為西突厥可汗任命十姓部落首領時,便發予一支令箭,所以又稱為“十箭部落”,十姓部落又分為左廂與右廂,其中左廂五個部落,大致在碎葉河以東,稱為“五咄陸”,部落首領稱為“啜”,這五個部落是:處木昆、胡祿居、攝舍提、突騎施、鼠尼施。右廂也有五個部落,大致在碎葉河以西,稱為“五弩失畢”,部落首領稱為“俟斤”。
右廂(五弩失畢部)與左廂(五咄陸部)有著根本的利益衝突,而兩廂內的十個部落之間,也存在著許多矛盾。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已經夠糟的,而西突厥的權力階層,除了大可汗之外,還時常有小可汗,使得原本已複雜的權力結構更加複雜。
除了十箭部落之外,西突厥還包括其他突厥別部,像葛邏祿部落、處月部落、處密部落、弓月部落等等,這些部落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因此也半遊離於西突厥汗國,有半獨立的色彩。
以上所述的是突厥人係的部落,而西突厥擴張中,又有許多國家、部落歸附,如中亞石國、康國、吐火羅以及在塔裏木盆地一帶的綠洲國家。這些國家與西突厥的關係,要視西突厥國力的興衰而定。
部落眾多,權力結構複雜,這些已經足以讓西突厥汗國經常爆發變亂了,更何況複雜的地理環境,也加劇了變亂的可能性。中亞地區氣候幹燥,山脈眾多,沙漠廣布,這些天然屏障很容易將西突厥分割成幾個部分,這也增加了國內動蕩不安的因素。
貞觀二年(628年)年底,西突厥高層爆發政變。
中亞霸主統葉護可汗被其伯父莫賀咄所殺,莫賀咄自立為侯屈利俟毗可汗(簡稱莫賀咄可汗)。但是莫賀咄的政變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結果反而使西突厥陷入內戰之中。忠於統葉護可汗的將領們,擁立統葉護可汗的兒子繼承大位,稱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簡稱肆葉護可汗),兩位可汗大打出手,一度中興的西突厥很快便混亂了。
貞觀四年(630年),肆葉護可汗的軍隊對莫賀咄可汗發動猛烈的進攻。莫賀咄可汗得不到國人的擁護,在戰爭中漸落下風,被迫逃往金山地區,被其部將誅殺,所屬部落又投降肆葉護可汗,至此,西突厥結束一年多的分裂,重新統一。
然而,西突厥的統一並沒有維持很久。
貞觀十二年(638年),西突厥再度分裂,出現南、北汗庭的對峙局麵。
貞觀十五年(641年),強大的北汗庭對南汗庭發動猛烈的進攻。北汗庭的乙毗咄陸可汗派遣大軍,攻入南汗庭,結果南汗庭大敗。南汗庭的沙缽羅葉護可汗兵敗被俘,被斬首示眾。西突厥又一次結束了分裂的局麵,雖幾經分裂與統一,西突厥仍然是中亞地區最強大的力量,乙毗咄陸可汗吞並南汗庭的部眾之後,其勢力範圍從阿爾泰山向西延伸到鹹海沿岸,疆域十分遼闊。
雄心勃勃的乙毗咄陸可汗開始他的擴張之路,他揮師進攻中亞國家吐火羅。吐火羅位於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阿富汗的交界一帶,吐火羅頂不住西突厥的剽悍進攻,很快便敗北,被西突厥吞並。
在西突厥內戰的這段時間裏,大唐帝國一舉攻克高昌。
西域諸國,向來被西突厥視為自家的後花園,現在大唐帝國虎口拔牙,勢力已經介入,並且控製了西域的交通要衝之國高昌,兩雄不並立,一場衝突已勢在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