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安西都護:郭孝恪在西域(1 / 3)

西域之大略情形,以天山山脈為界,以北乃是西突厥的地盤,以南為塔裏木盆地。塔裏木盆地中有廣闊的沙漠,其北道有焉耆、龜茲等國,南道有於闐等國,南北兩條通道乃是通往中亞的重要交通線。

不可一世的西突厥可汗,勒令高昌(改為西州)以西的西域國家全都臣服於他,連曾經與侯君集大軍在高昌並肩作戰過的焉耆軍隊,也不得不倒向西突厥。當時唐政府派了不少使者出使西域諸國,西突厥可汗竟然把唐朝使者拘捕扣押。

唐太宗意識到經略西域,絕不會一帆風順。西域的經略事關重大,不僅有控製貿易通道的原因,也有重要的政治地緣意義。塔裏木盆地綠洲諸國乃是中亞霸主西突厥所必染指之地,大唐帝國欲樹萬裏國威,勢必要先控製塔裏木盆地。

塔裏木盆地成為兩大帝國爭奪的焦點。

在負責西域事務的安西都護人選上,唐太宗很是慎重,經過反複考慮後,決定由郭孝恪出任。

郭孝恪何許人也?為什麼會得到唐太宗的青睞呢?

郭孝恪是許州陽翟人,年輕時就很有誌向。時值隋末大亂,他率鄉裏人投奔李密,因為足智多謀,李密很是欣賞,稱他為“奇士”,並派他與李世勣(當時還叫徐世勣)共同鎮守黎陽。李密降唐後,郭孝恪與李世勣也一同歸降。在李世民破竇建德一役中,郭孝恪獻上破敵妙計,事後,李世民稱讚說,郭孝恪的計謀“出諸人之右”。到了貞觀時代,郭孝恪先後在四個州擔任刺史,辦事果斷幹練,政績突出。唐太宗認為郭孝恪既有管理地方的豐富經驗,又富有軍事謀略,便任命他為安西都護兼西州刺史。

安西都護府設在交河城,自從唐在高昌故地設西州後,這裏並不好管理,因為這個地方成為大唐帝國一個流放與發配囚犯的基地,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社會治安便有問題了。貞觀十六年(642年),郭孝恪到任之後,果然有手段。他恩威並施,以誠相待,很快得到多數人的擁護,西州的治安大大好轉。但是很快,與西突厥的衝突爆發了。

西突厥軍隊開始侵入伊州境內。作為安西都護的郭孝恪有責任保衛伊州的安全,他馬上率領二千名輕騎兵,火速增援伊州,攔截西突厥的軍隊。唐的安西部隊首次與西突厥軍隊交鋒,西突厥人雖然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但何曾遇到如此勁敵,他們很快便發現唐軍的戰鬥力,不是中亞那些國家的軍隊所能相比的。突厥人這次試探性的進攻被打退了。

首戰便遭失利,西突厥可汗心有不甘,他指示在西州、庭州附近的處月、處密兩個突厥部落,進攻西州境內的天山城(今新疆托克遜),天山城在安西都護府的南麵,如果天山城失守的話,安西都護府便會遭到突厥人的襲擊。

這次進攻方向,直指郭孝恪的大本營。

處月、處密這兩個部落,並不屬於西突厥的核心部落,即十箭部落,而是屬於半獨立性質的部落,這兩支部落所居之地距離唐帝國的邊境比較近,成為與唐軍發生衝突的急先鋒。

西突厥試圖以此一戰,一舉摧毀大唐在西域的軍事力量。

大唐在西域的駐軍並不多,估計也就是數千人,還分駐在幾處,麵對西突厥的進攻,兵力不足是唐軍最大的劣勢。

天山城的得失,直接關係到安西都護府的安全。郭孝恪親率援軍抵天山城,增強天山城的守備力量。對於曾經曆過內戰洗禮的郭孝恪來說,西突厥的這次進攻,與慘烈的中原攻城戰相比,不過是小兒科罷了。唐軍將領無一例外地精通攻城戰與守城戰,這是中原戰場最重要的戰鬥方式。

兵力得到補充之後,天山城的防禦更加堅強。麵對唐軍的強弓勁弩與高大厚實的城牆,西突厥軍隊破城乏術,雖然屢屢發起進攻,但屢屢受挫。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持,處月、處密兩突厥部落軍隊在天山城下損失不小,攻克天山城的希望非常渺茫,隻得撤軍。但是郭孝恪並不滿足於守城成功,他更重視殲滅西突厥的有生力量。處月、處密軍隊撤走後,他不顧疲憊,馬上率軍尾隨出擊,西突厥處月、處密部落大大低估了唐軍連續作戰的能力,沒有料到郭孝恪會展開反撲,原本低落的士氣瞬間蔓延為一種恐慌,西突厥軍隊被打得潰不成軍,大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