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孝恪在行軍作戰上確實有一套本事,唐軍從防守轉向反攻,一直打到處月部落境內。並且一鼓作氣,攻破處月的一座城池,處月部落已形同驚弓之鳥,大為恐慌,糾集軍隊準備頑抗。此時郭孝恪卻虛晃一槍,轉向進攻處密部落,唐軍連續作戰,一直打到遏索山(今天山山脈的薩阿明爾山),處密部落被打得丟盔卸甲,暈頭轉向,最後被迫向郭孝恪請降。
郭孝恪這一仗打得確實精彩漂亮,奠定其西域事業的基礎。
西突厥在入侵伊州與入侵天山城兩場戰鬥中全部敗北,使得西突厥的乙毗咄陸可汗不得不暫停與大唐帝國在東部爭雄,轉而向西開拓疆土。
這次西征卻導致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西突厥在西部的擴張很順利,對康居國發動進攻的同時,順手牽羊,解決了位於阿姆河以北的米國。乙毗咄陸可汗帶頭搶掠米國的金銀財寶,這位可汗有點自私小氣,不肯將搶來的財物分給部下,有一位部將不服氣,要與可汗爭搶,被可汗一刀結果了。這下子事情鬧大了,怒不可遏的部將們起兵造反,攻打乙毗咄陸可汗,可汗狼狽而逃。
部將們決定另立可汗,可是又怕眾人不服,怎麼辦呢?想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派使者到唐王朝,請求唐太宗以中國皇帝的名義,冊立新的可汗,畢竟大唐帝國是最有影響力的大國。
唐太宗當然樂意了,便為西突厥冊立了新可汗,稱為乙毗射匱可汗。新可汗將以前被西突厥扣押的唐朝使節全部禮送回中國,以表示對唐太宗的感激。但是這並不能改變西突厥與大唐帝國對峙的局麵。
兩年後(644年),焉耆事件又導致唐與西突厥兩大強國的戰爭。
焉耆緊鄰西州,其國夾在唐與西突厥兩大勢力之間,勢必采取騎牆政策,有時倒向大唐一邊,有時倒向西突厥一邊。西突厥貴族屈利啜為了拉攏焉耆國,讓自己的弟弟娶了焉耆國的公主,這樣焉耆國又向西突厥靠攏。
安西都護郭孝恪決心要教訓一下焉耆,他上書唐太宗,請求對焉耆發動軍事打擊。唐太宗批準了該計劃,任命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混成兵團共計三千人,討伐焉耆。正好此時焉耆王的弟弟栗婆準到西州辦事,郭孝恪就強迫他充當唐軍的向導。
焉耆是塔裏木盆地北道的小國,軍事力量並不強大,以前高昌國王麹文泰曾多次出兵焉耆,屢奪焉耆城池。焉耆的都城四麵環水(周圍有博斯騰湖與開都河,舊稱淡河),這是天然的防禦屏障,但是城內的防禦工事並不堅固,對於擅長打攻堅戰的唐軍來說,是易如反掌的。
郭孝恪率軍急進,經過數日的行軍,到了八月二十日半夜時,抵達焉耆的都城外。利用夜色的掩護,唐軍將士在一夜之間,全部渡河成功。
拂曉時分,郭孝恪開始對焉耆城發動總攻。試想,連高大堅固的高昌城都被唐軍攻破,何況是防禦力弱得多的焉耆城呢?經過一天的戰鬥,唐軍已經登上城牆,焉耆守軍根本抵擋不住,被殺死與俘虜的人數超過七千人,焉耆國王也在被俘之列。
三千人的唐軍斃俘七千名敵軍,看來焉耆軍隊與唐軍在作戰水平上根本不是同一檔次。
西突厥的屈利啜得知郭孝恪攻打焉耆,親自率軍前往援救。但是直到郭孝恪攻克焉耆三天後,西突厥軍隊才趕到。此時郭孝恪已經廢黜了焉耆國王,讓充當唐軍向導的王弟栗婆準攝領國政,在組建焉耆國新政權後,郭孝恪率部返回安西都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