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擊破處月部落,對大唐帝國仍然意義非凡。兩年後(654年),唐朝廷將所占領的處月部落部分土地,設置金滿州,從而納入大唐帝國的疆域範圍,使得大唐的疆域繼續向西部擴張。
正如駱弘義所分析的,西突厥內部的確是矛盾重重。
在梁建方、契苾何力擊破處月部落後的次年(653年),西突厥的國內矛盾又一次爆發。阿史那賀魯原本是乙毗咄陸可汗的部屬,這一年,逃亡在外的乙毗咄陸可汗去世,他的兒子真珠葉護想奪回可汗的位置,便秘密與西突厥左廂“咄陸”五部的大首領取得聯係,以求得支持。
這些年來,西突厥可謂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可汗換了一位又一位,而這些部落首領則是唯利是圖。在真珠葉護的唆使下,左廂五部決定支持真珠葉護對抗阿史那賀魯。
西突厥又一次分裂!
真珠葉護在左廂五部的支持下,對阿史那賀魯發起突襲,結果阿史那賀魯吃了一個敗仗,被殺了一千多人。
西突厥的分裂,對大唐帝國而言,是一次消滅阿史那賀魯的良機。
真珠葉護的實力,比起阿史那賀魯要弱小得多,僅憑自己的實力,要擊敗阿史那賀魯是不可能的。真珠葉護思來想去,認為應當要借助大唐王朝的軍事力量,他多次派出使者前往長安覲見唐高宗李治,希望與唐王朝聯手,夾擊阿史那賀魯。
唐高宗對於三年前的西征沒能重創阿史那賀魯頗為不滿,真珠葉護的請求,使皇帝聽之心動。
此時貞觀時代的許多名將都已經不在人世了,要派誰為統帥呢?唐高宗把尚在人世的老將名單又看了一遍,最後目光盯在一個人名上:程知節。
說到程知節,可算是大唐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另一個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就是程咬金。而程咬金的故事,又多出自小說《隋唐演義》,特別他那三板斧的功夫,更為人所熟知。曆史中的程咬金,是不是真的隻會三板斧的功夫呢?其實不然,程咬金乃是隋唐時代的猛將之一。
程知節,原名程咬金,是濟州東阿人。隋末時,天下大亂,程知節便糾集數百名壯士以保衛鄉裏,後來投奔李密,成為瓦崗寨的英雄。李密對程知節的勇猛非常欣賞,當時李密創建了一支八千人的精銳騎兵,稱為內軍,他經常誇口說,這八千人的騎兵,可以抵擋百萬雄兵,可見其戰鬥力之強,而程知節便是這支鐵血騎兵隊四大統領之一。
在李密與王世充的戰爭中,有一次程知節與裴行儼共同領軍出戰。在戰鬥中,裴行儼腿部中了一箭,從馬背上摔下來,被王世充的軍隊團團包圍。程知節二話不說,奮勇殺入敵陣中,硬是將裴行儼從千軍萬馬中解救出來,一個王世充的騎兵追了上來,持槊猛刺程知節。程知節一轉身,左手一抄,硬是接住長槊,大喝一聲竟將其折斷,然後右手順勢一槍,將這位騎士挑於馬下,敵軍無人敢上前,可見其驍勇無比。
後來程知節投奔唐王朝。作為李世民的部將,程知節先後參加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的戰爭,是李世民手下戰鬥力最為強大的玄甲騎兵隊的首領之一。
程知節作為李世民的心腹,與秦叔寶、尉遲敬德、段誌玄等人參與了“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登上帝位的大功臣之一。
唐高宗默默看了一會程知節的名字,然後大筆一揮,指定他為西征軍統帥。確實,開國名將中還尚存人世的已經不多,還得有勞老將軍親自走一趟了。這一年(655年)程知節六十多歲,當年的勇士,現在也老邁了,但他還是慨然接受了唐高宗的征召。
永徽七年(656年)八月,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副大總管周智度、王文度率領遠征軍將士,遠征西突厥。
遠征軍從庭州出發,向西進軍。在庭州以西,是唐軍的老對手處月部落,處月部落在梁建方的 652年西征中遭到重創,損失了一部分地盤,其殘部便向西遷移,與葛邏祿部落聯合,駐守在榆慕穀(今烏魯木齊附近)。
程老將軍當年在戰場上是勇猛無比,但老人家在貞觀時代已經很少上戰場了。這次回到沙場,他意氣風發,仿佛回到血火交織的青年時代,這一仗,他誌在必得,否則這張老臉往哪擱呢?
程知節親臨前線,指揮大軍向榆慕穀推進。榆慕穀的處月部落曾與唐軍多次交鋒,幾乎每戰必敗,深懷畏懼之心,看到唐軍陣容齊整、兵強馬壯,早就害怕三分了,等到唐軍發起攻勢後,處月部落抵擋幾下後就頂不住,拖刀便撤。
與處月部落共同作戰的葛邏祿部落一看友軍跑了,也撒腿便跑。程知節的大軍一陣掩殺,斬獲一千餘人。
首戰告捷後,遠征軍副大總管周智度率軍深入,迎戰突騎施部落與處木昆部落。
這兩個部落都屬於西突厥左廂“咄陸”五部之一,左廂五部在去年時,還支持真珠葉護反對阿史那賀魯。但是後來真珠葉護實在不爭氣,在與阿史那賀魯的戰爭中屢被擊敗,這些部落又不客氣地投奔阿史那賀魯,這樣一來,他們也成為唐軍重點打擊的對象了。
日後,突騎施發展成為西突厥實力最強的部落,但現在還遠未強大,即便與處木昆部落聯手,也不是唐軍的對手。兩個西突厥部落在咽城(今新疆額敏縣)布下重兵防禦,投入兵力達數萬人。咽城一個彈丸之地,它將留給西突厥慘痛的回憶。咽城之戰,雙方均投入重兵,戰鬥極為激烈,唐軍再度體現夢之隊的戰鬥實力,這次戰役,突騎施與處木昆兩個部落有三萬名將士棄屍沙場。
這次會戰的慘敗,震驚了西突厥。
在之後的幾個月裏,西突厥諸部落小心翼翼,避免與唐軍會戰。而唐軍在經曆惡戰之後,也進入休整階段。到了十二月,程知節揮師南下,直取鷹娑川(今開都河的上遊)。鷹娑川位於西州西麵、龜茲的北麵,此時龜茲國已被唐王朝降服,如果西突厥不戰而退,則意味著龜茲以北的廣大土地將落入唐軍之手,所以阿史那賀魯率兩萬騎兵防守鷹娑川,擺開架勢,阻擊唐兵團。
唐軍行軍總管蘇海政率前鋒與西突厥軍隊交上火,雙方互有勝負,戰場形勢出現僵局。
西突厥的鼠尼施部落(左廂五部之一)派出兩萬人馬,增援阿史那賀魯。
此時,唐軍的前軍總管蘇定方正率一支小分隊,在距離程知節大本營十餘裏處的一山區進行搜索,隔山望見漫天塵土飛揚,急忙派人去探察究竟。
偵察兵來報,原來是鼠尼施部落的增援部隊陸續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