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一路突飛猛進。勇將契苾何力更是一馬當先,殺到平壤城下。
平壤之戰,成為高麗戰爭中的最後一役。
在契苾何力之後,李世勣統率的諸路大軍,也紛紛抵達平壤城下,開始實施圍攻戰。
平壤作為高麗的都城,依險而建,固若金湯,此前蘇定方曾圍攻平壤達數月之久,最後無功而返,其防禦之堅強,由是可見。隻是如今情況不同昔日,遼東失落,半島上的其他城池也紛紛投降,平壤已是孤城。
圍攻戰持續了一個多月,高麗國王高藏沉不住氣了。雖說高藏是高麗之主,但實權卻一直把握在泉蓋家族手中,他這個國王也當得很窩囊。眼看都城不保,高藏心想,還是投降算了,便派出文武官員共計九十八人,手持白幡,到李世勣兵營中請降。李世勣以禮相待,接受國王的請降。
執政官泉蓋男建得知這個消息後,大怒,下令緊閉城門,拒絕投降。
正所謂困獸猶鬥,泉蓋男建多次派兵出城作戰,企圖打破唐軍的包圍,但每次都無功而返。此時泉蓋男建最信任的人,是大和尚信誠,他將首都防衛的重任交給信誠。但是沒想到信誠既不信,也不誠,竟然偷偷地派人與李世勣取得聯係,自告奮勇充當唐軍的內應。
五天之後,信誠按照原定的計劃,偷偷地打開城門。李世勣馬上派出精銳部隊進城,登上城樓,搖旗呐喊,擂鼓敲鑼,在城四周縱火。一時間,平壤城內大亂,泉蓋男建見唐軍入城,知道大勢已去,他歎了一口氣,拔出佩刀,往肚子上就是一刀。雖說是敗兵之將,其勇氣仍令人欽佩,不失為一條好漢。
當唐軍趕到時,發現了奄奄一息的泉蓋男建倒在血泊之中,還尚有一口氣,馬上實施救治,好歹保住一條性命。平壤城的陷落,宣告了這個立國七百餘年的古高麗國滅亡。
在對高麗戰俘的處置上,唐高宗仍然沿用一貫的原則,除了泉蓋男建被流放黔中之外,其餘自國王高藏以下的文武官員,都授予一定的官職。
高麗的國土並入唐帝國,設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一百個縣,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由剛剛升遷為右威衛大將軍的薛仁貴出任安東都護,率二萬人馬鎮撫都護府,都督、刺史、縣令的職位則由高麗舊將以及部分唐朝官員擔任。
高麗戰爭是唐初最艱難的戰爭之一,從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東征至是年(668年),前後曆時二十三年之久。在唐軍幾乎無敵於天下之際,高麗得以同偉大的唐帝國對抗達二十餘年,其堅忍頑強的精神也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高麗之戰成為李世勣的封筆之戰,第二年(669年),這位偉大的統帥溘然長逝。
李世勣與李世民、李靖並列為大唐最偉大的名將。雖然他戰功卓著,但長期籠罩在李世民與李靖的陰影之下。在開國戰爭中,他是李世民的部將,在征伐北突厥時,他又受到李靖的節製,直到古稀之年征討高麗,李世勣方才是貨真價實的統帥。
李世勣去世後,唐高宗下令厚葬,並將其墳墓修築為陰山、鐵山、烏德犍山的形狀,以表彰他在擊破北突厥及薛延陀上的巨大功勳。這也表明在中國曆史上,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始終被視為中原的最大威脅。
高麗戰爭的勝利,是唐朝軍事擴張的巔峰。
在此之後,唐朝的軍事力量便開始走向衰弱,其中的原因很多。前文中已分析過軍隊製度更張對士氣有影響,除此之外,連年征戰,使百姓的負擔極為沉重,厭戰情緒極為濃厚。朝廷征兵時,有錢的人家就用錢賄賂以免除兵役,貧困人家沒錢可賄賂,有些人幹脆以自殘或逃亡手段來逃避戰爭。這種情況在征高麗之時達到極點,以至於唐高宗下了一條殘酷的敕令:“征遼軍士逃亡,限內不首及首而更逃者,身斬,妻子籍沒。”由是可見當時反戰情緒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大唐軍事下滑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遇到了最強硬的對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在高麗戰爭結束後兩年,即 670年,唐軍在與吐蕃的大非川戰役中遭到空前的慘敗,使得大唐的軍事重點轉向西麵,東部的高麗反抗勢力則乘機興起。
鹹亨元年(670年),高麗舊將劍牟岑乘機起兵,擁戴高藏的外孫安舜為首領。唐朝廷派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率兵鎮壓叛亂,並於次年(671年)在安市城擊敗劍牟岑的叛軍,反抗武裝退入白水山。
高侃一路追擊,在白水山再度大破劍牟岑。與此同時,高麗叛軍內部並不團結,被推戴為首領的安舜顯然不願意成為劍牟岑的傀儡,最終引發內訌,安舜殺死了劍牟岑。經過唐軍打擊與內亂後的高麗已經元氣大傷,眼看很快將被唐軍撲滅。然而在這個時候,卻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