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平壤的陷落(3 / 3)

百濟與高麗相繼被擊滅之後,新羅國王金法敏儼然以朝鮮半島的霸主自居,他雄心勃勃,意欲一統朝鮮半島。正當高麗叛亂力量到了山窮水盡之時,金法敏果斷施予援手。國與國之間,利益超越友誼,曾幾何時,新羅王國與大唐帝國並肩作戰,對抗高麗與百濟。高麗與百濟覆亡後,原本最弱小的新羅成為朝鮮半島碩果僅存的國家。有了大唐帝國的保護,新羅不再有外敵入侵,可是不甘寂寞的國王金法敏並不滿足於此,他想吞並高麗與百濟的土地,成為真正朝鮮半島之王。

金法敏密切注視著高麗的叛亂。鹹亨四年(673年),唐軍燕山總管、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在瓠蘆河以西大戰高麗殘部,俘虜數千名高麗士兵。高麗的反抗武裝所剩無幾,隻能繼續向南逃竄,竄入新羅王國。

新羅國王金法敏不僅收容高麗的戰士,並且率軍進入百濟,將部分城池據為己有,擴張自己的地盤與勢力。自作主張的金法敏顯然急於擺脫唐王朝的控製,這絕非唐高宗所能容忍的。

勃然大怒的唐高宗決心推翻金法敏的統治。

掃平百濟的名將劉仁軌再次被任命為東征軍統帥、雞林道行軍大總管,以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為副大總管,率領大軍遠征新羅。

此時的劉仁軌已經七十四歲了,老將的頻頻遠征,從一方麵可窺察到貞觀名將紛紛去世後,唐王朝的高級將領已經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麵。

675年的春季,劉仁軌率軍在七重城大破新羅軍。同時,已經歸降大唐的靺鞨部落軍隊乘船沿海岸南下,進攻新羅南部。新羅軍隊腹背受敵,局勢非常不利。

雖然唐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係列勝利,不過要在短時間內擊滅新羅,也絕非易事。新羅在與百濟、高麗長期對抗中,能夠頑強存活下來,已證明其軍事力量不弱,尤其最近幾年,金法敏招降納叛,擴充地盤,勢力更加強大。

唐高宗顯然沒有打一場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當他意識到新羅的力量遠遠超過自己估計時,內心十分矛盾。隨著吐蕃的崛起,大唐的軍事力量向西轉移,如果不能以短平快的方式迅速解決新羅,唐軍將不得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這是兵家最忌諱的事。皇帝開始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西線的吐蕃,唐高宗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劉仁軌兵團從新羅撤軍。

鑒於朝鮮半島上新羅崛起與高麗不斷反抗的局麵,唐政府不得不收縮實際控製區。

676年,原設於平壤的安東都護府被迫遷往遼東城,設於百濟的熊津都督府,也遷往遼東的建安城。這樣一來,唐政府對朝鮮半島便失去了控製力。

第二年,即 677年,唐高宗任命亡國之君高藏為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讓他率部返回遼東;同時夫餘隆為熊津都督,封帶方王,讓他率部返回百濟,以安撫當地百姓。這個做法,類似於當年唐太宗讓阿史那思摩返回漠南重建突厥,目的是讓高麗與百濟複國以遏製新羅的擴張。

但是即便是這個政策,也非常失敗。

高藏到了遼東之後,便與靺鞨人相勾結,企圖背叛大唐。這個陰謀被察覺後,高藏被召回,流放邛州,最後死於邛州。自劉仁軌撤兵後,新羅勢力一直向北擴張,甚至占據高麗舊都平壤,夫餘隆在新羅人的壓逼之下,不敢返回百濟。這樣,高麗、百濟複國的計劃泡湯了。

大唐帝國在朝鮮半島上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結果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新羅成為唯一的贏家。這個當初顯得可憐兮兮的小國,其國王金法敏其實有大智慧,在唐、高麗、百濟乃至日本諸勢力之間遊走,最後竟然得以統一朝鮮半島,開創新羅時代。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唐王朝處境十分尷尬。

麵對新羅國王金法敏的囂張氣焰,唐高宗幾乎失去容忍力,公元 678年,他又一次策劃大舉討伐新羅。可是同樣在這一年,大唐帝國十八萬西征軍在青藏高原遭遇慘敗,西部戰場的屢屢失利,迫使朝廷放棄了遠征新羅的計劃。帝國的好運不再,厄運接二連三襲來,次年(679年),一件影響更為深遠的事件,終於使唐高宗的東征之夢變得遙遙無期,北方的突厥掀起規模空前的複國運動,北突厥再次崛起而成為大唐帝國最強勁的敵人。

曾幾何時,唐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軍隊,橫掃東亞、北亞、中亞,摧堅折銳,無往不勝。唐帝國如初生之牛犢,如方起之朝陽,開拓萬裏,雄霸一世。但是,沒有永遠強大的帝國。張力終究有極限。狙擊唐帝國者,是來自雪域高原上的吐蕃。吐蕃是如何從荒僻的高原,逐漸成為大唐最強勁的對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