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部,有一遼闊而高聳之高原,此即世界聞名的青藏高原。七世紀時,一個偉大的高原政權在此崛起,並以急風暴雨般的速度擴張,這就是大唐的最強勁對手吐蕃政權。
吐蕃以前大約是西羌中的一支,有學者認為即是漢史中提及的發羌部落,從《舊唐書》“吐蕃”傳中,仍可看出吐蕃風俗與漢代羌人極為相近,比如“重壯賤老”,“重兵死,惡病終”等,惡劣的高原環境,使這裏的人民性格剛勇,視死如歸。
在大唐開國時,吐蕃也開始強盛,其首領稱為讚普,此時的讚普正是一代雄主鬆讚幹布,即棄宗弄讚。棄宗弄讚即位時年十三歲,史書記他“性驍武,多英略”,在其統治前期,降服了鄰國羊同,以及高原上的諸羌部落。
貞觀八年(634年),唐與青藏高原上的吐穀渾爆發戰爭。在此之前,中原與吐蕃之間的往來甚少,為了牽製吐穀渾,唐太宗決定派出使節,出使吐蕃,此舉也是提防吐蕃卷入到吐穀渾的戰爭中。大唐使節馮德遐的到來,令棄宗弄讚十分高興,因為當時大唐在國力和文化上均是處於領先的水平。
棄宗弄讚對大唐使者馮德遐說:“我聽說突厥與吐穀渾的可汗都娶了皇室公主,如今吐蕃強盛,我也希望可以娶到唐朝的公主。”其實棄宗弄讚的說法並不太準確,突厥可汗娶的是隋朝的公主,而吐穀渾可汗曾經向唐太宗要求和親,但唐太宗最後並沒有同意。
馮德遐回答道:“這件事我可做不了主,不如讚普派一位使者,隨我入長安,覲見天子。”棄宗弄讚大喜,便派了使者與馮德遐一起出發。
吐蕃使者在長安城中待了幾年。在這段時間裏,李靖征服了吐穀渾。吐穀渾可汗入朝覲見唐太宗時,聽說吐蕃使者提出要與大唐帝國和親,便千方百計阻撓。吐穀渾與吐蕃一樣,都是青藏高原上的政權,如果吐蕃與大唐和親,勢必影響到吐穀渾的利益。當時大唐帝國與吐蕃的往來並不密切,對於吐蕃讚普和親的請求,唐太宗也認為要慎重考慮,並沒有貿然答應。
吐蕃使者返回後,對棄宗弄讚說:“我剛到大國的時候,受到優厚的待遇,但是沒想到吐穀渾王在皇帝麵前挑撥離間,皇帝才沒有答應下嫁公主。”
棄宗弄讚聽了之後相當生氣,大罵道:“吐穀渾是什麼東西,得給他們點顏色瞧瞧。”便於貞觀十二年(638年)發兵攻打吐穀渾。吐穀渾抵擋不住吐蕃人的猛攻,退向青海湖以北,以避其鋒芒。吐蕃大軍俘獲了吐穀渾大量的人畜,又占據大片土地,實力更加強大。
嚐到勝利甜頭的棄宗弄讚,將勢力再向東擴張,轉向進攻青藏高原東部的黨項羌、白蘭羌。這兩個羌部落哪是吐蕃的對手,很快就被擊破投降了。
棄宗弄讚還不肯罷休。他親率二十萬大軍,直抵唐王朝的鬆州西部邊境,派出使者向唐朝廷進貢黃金布帛,自稱前來鬆州,乃是為了迎娶唐朝公主。
棄宗弄讚揚言道:“如果大國不嫁公主給我,我就進兵攻打。”
為了迫使唐政府答應和親,棄宗弄讚率軍進攻鬆州。鬆州都督韓威帶著少量騎兵前往偵察敵情,不料與吐蕃騎兵遇個正著,寡不敵眾,被吐蕃人擊敗,退入鬆州城。
當時大唐帝國的西南是羌人集中的地區,閻州刺史、諾州刺史均為羌人部落首領,他們見吐蕃來勢洶洶,心裏估摸是抵擋不住,幹脆向吐蕃大軍獻城投降,這使得鬆州局勢險象環生。
唐太宗得知吐蕃軍隊大舉東進,大怒,馬上派遣五萬大軍馳援鬆州。
吏部尚書侯君集出任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也是遠征軍總司令,下轄三個兵團:第一兵團以突厥降將、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第二兵團以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第三兵團以左領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