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偉大與否,與其冒險進取精神成正比。
所以偉大的時代,必定有偉大的冒險家。
在中國曆史上最為強大的漢代,湧現出張騫、陳湯、班超等一大批冒險英雄,偉大的唐帝國仍然在延續著冒險家的傳奇。
唐代第一位偉大的冒險家,當推為佛門之翹楚玄奘大師。貞觀元年,玄奘為求取佛經,毅然孤身前往天竺,一路上遭遇無數的風險與挫折,最終抵達佛國。在求經期間,玄奘又遍遊印度半島,對天竺各地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他對這個奇異國度了解之深,遠遠超過之前的任何一位中國人。玄奘於貞觀十九年返回帝國首都長安,受到空前的歡迎,唐太宗親自接見這位文化偉人。
玄奘的曆險,其動機非常單純,就是為了更深地學習佛法,他之所以能克服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全憑堅強之信念,筆者嚐作一聯以讚這位偉大之佛門英雄:“曆艱厄險難而不悔,全係一念;經風雨顛沛終無憾,隻證孤心。”以表達對玄奘大師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
玄奘大師無心於政治,但他還是不小心成為影響大唐與天竺政治關係的關鍵人物。
天竺當時分為五部,號稱五天竺,即東、西、南、北、中五部。五部天竺又以恒河上遊地區的中天竺最為強大,中天竺的國王稱為戒日王,是佛教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因為在玄奘西行求法時,受到過戒日王的特別禮遇。同時,戒日王也從玄奘那兒打聽到大唐帝國的盛況,便產生了與中國交往的念頭。
貞觀十五年(641年),戒日王派遣使者進入大唐帝國,拉開了天竺與大唐政治交往的序幕。由於佛教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雖然天竺遙遠,但是中國人對天竺這個國家並不陌生。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當然不會放棄與天竺交往的機會,在當時,中國就是一個上國,這倒不全因為自大,而是一個事實。
唐太宗馬上派出雲騎尉梁懷璥攜帶詔書,出使中天竺。戒日王根本沒有想到中國皇帝竟然會派使者不遠萬裏前來,大為震驚,忙問他的臣下:“自古以來,可曾有摩訶震旦的使者出使我國呢?”摩訶是“大”的意思,震旦是指中國。戒日王一問,他的臣下麵麵相覷,誰也不曉得,便回答道:“不曾有過。”
其實是有過的。在漢武帝時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曾經派出副使抵達身毒,即天竺,不過天竺對曆史向來不是很重視,也沒有留下什麼史料,當然就不知道有這回事了。
唐使攜皇帝詔書前來,戒日王非常恭敬地以膜拜的方式接受,並且派人與梁懷璥一起返回長安,向唐王朝進貢天竺的特產與寶物。
唐太宗考慮到中天竺地域遙遠,老遠跑一趟不容易,便以高規格禮節接待中天竺使者,不久後,又派衛尉丞李義表出使中天竺。
在李義表的使節團中,有一位副使,就是王玄策,這時的王玄策還是個無名小輩。王玄策的早年生活,我們知之甚少,但是根據史料中的蛛絲馬跡,可以推斷他是個信仰佛教的人。後來他曾經到天竺摩訶菩提寺禮佛。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中,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王玄策信仰佛教的背景很重要,他曾經先後三次出使天竺,這是第一次。出使天竺絕對是苦差事,為什麼他會一連出使三次呢?可能有兩個方麵的原因。第一,他對天竺的文化及風俗非常了解,是出使的合適人選;第二,他對天竺有一種向往,這裏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對有信仰的人來說,再遙遠再艱辛都隻是通往真理之路的小阻礙罷了。
出使中天竺途中,李義表、王玄策一行人,途經泥婆羅國,即尼泊爾。
在泥婆羅國,王玄策見到國王那陵提婆,這位國王日後在王玄策神話般的事業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那陵提婆的經曆比較曲折,他原本是泥婆羅國的太子,但是在一次政變中,他的父王被其叔父所推翻,那陵提婆被迫流亡到國外。後來吐蕃讚普棄宗弄讚收留了他,並且最終幫助他奪回國王的寶座,那陵提婆對棄宗弄讚感激涕零,情願效忠於他,泥婆羅國也成為吐蕃控製下的屬國。
當時吐蕃奉唐為上國,而泥婆羅又是吐蕃的屬國,因此國王那陵提婆對大唐來的使節非常敬重。在大唐使節團逗留泥婆羅國的這段時間,那陵提婆還親自帶他們去參觀一處非常奇特的溫泉,叫做阿耆婆爾池。這個溫泉周長二十餘步,水溫極高,常年沸騰,把小東西扔到溫泉裏,馬上就冒泡冒煙,把鍋放上麵做飯,不多時間飯就熟了。這些奇特的東西,讓李義表、王玄策等人非常好奇,同時,這種輕鬆而愉快的近距離交流,也使泥婆羅國王與唐朝使者建立起私人友誼,這對王玄策未來的事業有極大的影響。
大唐使節團抵達中天竺後,戒日王派遣大臣到郊外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首都王舍城的居民傾城而出,盛況空前。
戒日王率文武大臣向東而拜,虔誠地接受大唐皇帝的詔書,並向唐王朝進獻火珠、鬱金香和菩提樹。兩大文明古國的交流從民間的文化交流,開始提升到政治往來,這是唐代外交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
第一次天竺之行,使王玄策大開眼界,對天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佛教的發源地,是一片聖土。這次出使十分成功,雙方氣氛融洽祥和,中天竺君臣非常盛情地接待大唐使者,玄奘法師的傳奇故事,也成為雙方的共同話題。
數年後,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時任右衛率長史的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這時他的官階也隻是正七品,與他同行的還有副使蔣師仁以及隨行護衛三十餘人。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跋涉,王玄策一行人於次年(648年)抵達中天竺。
然而大唐使團來得不是時候,熱心於兩國外交的戒日王在不久前剛去世,中天竺的政局陷入混亂之中,幾方勢力為了爭奪王位大打出手。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迫使王玄策改變了原計劃,決定先出使其他四部天竺(東、西、南、北四部)。當時印度四分五裂,除了五部天竺之外,在每部天竺中,都有若幹諸侯國,可以說是小國林立。
四部天竺對大唐使節團都非常恭敬,也獻上許多當地的特產與寶物,作為進貢給大唐帝國的貢品。王玄策也借此時機,遊曆出使若幹小國,並密切關注中天竺的局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