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竺的內亂接近尾聲,戒日王的部下阿羅那順篡奪王位。阿羅那順是個有野心、卻見識淺的人,他認為大唐帝國雖然強大,但遠在萬裏之外,無論如何,中國軍隊不可能打到恒河流域,所以便打起王玄策使團的主意。
鑒於中天竺政局巨變,危險的因素漸漸增加,要不要繼續出使該部呢?作為一名大使,即便局勢再變幻莫測,也必須全力完成使命,王玄策決心不改。
唐朝使團剛進入中天竺,馬上遭到阿羅那順軍隊的截擊。
王玄策不甘心束手就擒,展開反擊,不過僅三十餘人的衛隊,對付小毛賊還可以,怎麼可能與一個國家的軍隊相抗衡呢?很快,衛隊的箭矢射光了,中天竺軍隊一擁而上,把大唐使團包圍起來,大呼道:“快放下武器投降。”
寡不敵眾,抵抗隻是徒然,白白丟掉性命罷了。
王玄策一轉念,硬拚肯定不行,丟了性命沒關係,可是大家都死了,這次出使的任務就徹底失敗了。還是先保住實力,再尋找機會,另作打算。使團放棄抵抗,中天竺軍隊將王玄策等三十餘人全部俘虜,各國所進獻的貢物,都落入國王阿羅那順之手。這位獨裁者看著這些寶物,心花怒放。
使團一行人全部被扣押起來,雖然阿羅那順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但是憚於大唐帝國的強盛與巨大的影響力,他一時還不敢對使團成員下毒手。
可是到了第二天,阿羅那順就聽到一個壞消息:王玄策在夜裏上演了一出越獄的好戲,成功地逃跑了。阿羅那順氣得大罵:“你們這些渾蛋,連一個囚犯也看不住。”至於王玄策是怎麼逃跑的,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錄,但是能在敵軍嚴密看防的情況下,成功越獄,足見王玄策有過人的智慧與膽量。
阿羅那順雖然對王玄策的逃跑十分氣憤,但他絕對想不到王玄策逃跑意味著什麼。他低估了這位對手,顯然,他隻是把王玄策當做一位普通的使節,一位官秩隻有七品的唐朝小官。但他就是做上一萬次的夢,也絕對夢不到這位七品小官最後竟然可以將他龐大的王國掀翻。
張騫、班超這些漢代的傳奇英雄,一直是唐朝遊俠們的偶像,能夠像張騫、班超那樣在絕域建立不朽的功勳,是每位豪傑勇士的夢想。夢想每個人都可以有,但要實現這個夢想,除了要有無與倫比的勇氣、堅忍不拔的意誌、矢誌不移的信念、臨危決斷的自信力,還要有過人的判斷力、敏銳的洞察力、迅捷的反應能力以及天才的外交本領,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包括強大國力的支撐和上天眷顧的運氣。
能成非凡事業者,必非凡人!
王玄策就是這樣的非凡之人。
王玄策逃出來後,跋涉到吐蕃西部邊境,天地蒼茫,他要何去何從呢?
倘若他隻是拍拍屁股,慶幸自己脫險,然後逃回國去,那他就不是一位英雄了。作為大唐使節,必須要奪回被搶去的貢品,要營救落難的兄弟,這既是責任所在,也是大義所在。可是王玄策孤身一人,在距大唐帝國萬裏之遙的異國他鄉,就算他扛著一把長槍,單槍匹馬衝向中天竺王國,作堂吉訶德式的勇猛一搏,也隻是徒勞無功的匹夫之勇罷了。
除非有一支軍隊。
到哪裏弄一支軍隊呢?王玄策想到了一個主意:借兵。
借兵這件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竺諸國雖然對大唐進貢,可是並不臣屬於中國;吐蕃雖然和親並尊大唐為上國,但並沒有責任與義務借兵給唐朝使者。再說,王玄策官秩低微,僅是七品官員、出使天竺的使節,從理論上,他也沒有權限向吐蕃借兵。
可是王玄策來不及顧慮那麼多了,碰碰運氣吧。他寫了一份文書,複寫多份,差人送抵各國政府,要求征調軍隊。
借兵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但成功的人,往往是行動先於言語,先全力以赴,而不去考慮是否一定會成功。機會往往是在渺茫中出現,但絕非等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
對於印度半島上的國家,以中天竺的勢力最為強大,多數國家不敢得罪阿羅那順,否則一旦討伐失利,必將遭到報複。一函函以委婉語氣拒絕的文書由天竺各部各諸侯國,如雪片般地傳到王玄策手中。
唯一的希望,就是高原上崛起的吐蕃政權了。
吐蕃讚普棄宗弄讚自從娶了文成公主之後,與大唐關係極好,他也想借此機會表達對唐太宗慷慨許配公主的感激之心。棄宗弄讚是個有信用、有義氣之人,雖然王玄策隻是一名七品官員,但其執著與勇氣卻令棄宗弄讚極為欣賞;另一個關鍵人物是文成公主,她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作為遠嫁吐蕃的大唐公主,她當然樂意為大唐做點事。
吐蕃政府表明態度,願意出兵相助,征發一千二百名精悍戰士,交給王玄策。
吐蕃雖然出兵並不多,但是意義卻十分重大。
中天竺北部的泥婆羅國,其國王那陵提婆是吐蕃一手扶植的。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時,行經泥婆羅國時,與那陵提婆有過交往,那陵提婆對吐蕃的義舉迅速作出回應,慷慨地派出七千名騎兵,交給王玄策指揮。
王玄策真是大喜過望,這樣一來,他手上便有八千二百名戰士,他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就在這個時候,使團的副使蔣師仁前來跟他會合。蔣師仁從哪冒出來的呢?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大約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他也在戰鬥中被俘,但成功越獄;二是在王玄策以及衛隊被俘之時,蔣師仁正好出使他國,並沒有被中天竺所俘虜。
王玄策率領八千多人馬殺奔中天竺國,直抵國王阿羅那順所在的茶餺和羅城。
國王阿羅那順嚇了一大跳,這王玄策到哪兒弄來這麼一支軍隊呢?忙派人前去打探,結果探報回來稱是泥婆羅與吐蕃的軍隊,其中大多數是泥婆羅軍。泥婆羅對中天竺來說,隻是一個北方小國,他並不將其放眼中,便派出數萬大軍,迎戰王玄策。
由於王玄策的早年生活已經不可考,我們搞不清他是不是曾在軍隊中服過役,也搞不清楚他的軍事才能是從哪兒來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王玄策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戰術家。中天竺軍隊在恒河北岸迎戰王玄策所率領的吐蕃、泥婆羅的聯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王玄策沉著冷靜,指揮軍隊排兵布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