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王玄策:神話的創造者(3 / 3)

從戰場的情況來看,中天竺軍隊的戰鬥力似乎並不太強,戰鬥持續了三天,阿羅那順不僅未能夠憑借優勢兵力擊敗王玄策,反而被打得一敗塗地。吐蕃派出的軍隊雖然不是很多,隻有一千二百人,但是這些都是百裏挑一的勇士,戰鬥力非常強悍,泥婆羅的騎兵也有上佳的表現,這些勇士們在恒河平原上創造了奇跡。

阿羅那順的數萬人馬居然打不贏王玄策手中八千名吐蕃與泥婆羅的聯軍,在戰鬥過程中,中天竺的士兵被殺死三千多人。阿羅那順一看打不贏戰鬥,趕緊渡河向南撤退,王玄策趁機反擊,中天竺軍隊陣腳大亂,在渡河南撤的過程中,軍隊擁擠不堪,許多人上不了船,跳入河中,結果溺水而亡的達到一萬餘人,寬闊的江麵上,漂滿中天竺士兵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

慘敗之後,國王阿羅那順急急忙忙返回茶餺和羅城。王玄策揮師渡過恒河,阿羅那順心中大恐,覺得茶餺和羅城也守不住了,幹脆棄城而走。

王玄策兵不血刃,奪取茶餺和羅城。同時也從監牢中救出被俘的唐使團三十名成員,編入軍中,繼續追擊。

由於旗開得勝,一些印度小國鼓起勇氣,派軍支援王玄策。根據史書的記載,有一個小國叫章求拔國,是東天竺的屬國,派出軍隊加入對阿羅那順的戰鬥,這可能隻是象征性的一支軍隊,因為章求拔國總共隻有兩千名戰士;東天竺也宣布支持王玄策,討伐阿羅那順。

逃出茶餺和羅城的阿羅那順兵力不足,他一邊召集各地軍隊,一邊收羅遊兵散勇,準備殺個回馬槍。此時蔣師仁率軍追來,雙方再度展開激戰,這一仗中天竺軍隊陣亡數千人,國王阿羅那順被俘。

真沒想到,在南亞次大陸號稱最強大的中天竺,竟是如此不堪一擊,實在難以想象。

國王被擒之後,他的部將仍然繼續抵抗,帶著阿羅那順的王妃們與王子們,在乾陀衛江一帶構築防線。

群龍無首的一群烏合之眾,怎麼有堅強的戰鬥力呢?乾陀衛江無法阻止王玄策的攻勢,吐番、泥婆羅聯軍渡河強攻,毫無鬥誌的中天竺軍隊剛一交鋒,馬上崩潰,逃的逃,散的散,王妃太子們都悉數淪為俘虜,同時被俘的還有一萬二千人,以及牛馬三萬多頭匹。

中天竺就以這種窩囊的方式戰敗了。

整個印度半島震動了!

東天竺國王屍鳩摩送來三萬頭牛馬,以犒勞王玄策的軍隊,同時還送來弓、刀等武器;伽沒路國獻上了奇珍異寶,還有本國的地圖,同時向王玄策求取老子的畫像以及《道德經》。後來玄奘大師把《道德經》一書翻譯為梵文,傳到印度,大概是與這件事有些關聯吧。

中天竺兵敗後,向王玄策投降的城邑與村落總計達五百八十餘個!

這簡直是世界曆史上的奇跡。王玄策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膽略與勇氣,借來吐蕃、泥婆羅八千援兵,以這支微不足道的力量,橫掃中天竺,威震南亞。印度是一個誕生許多神話故事的國家,王玄策在充滿奇幻色彩的神話之鄉,寫下真實的神話,即便是後世經營印度的英國傳奇英雄克萊武,也望塵莫及。

王玄策的偉大,亦是貞觀時代的偉大。

時勢造英雄,同時,英雄亦造時勢。

王玄策及其使團,踏上光榮的回國之路,隊伍中多了一個特殊的人物,便是作為俘虜的中天竺國王阿羅那順。

使團一行人抵達長安後,唐太宗大為欣喜,以祭告宗廟的隆重方式歡迎英雄的歸來。當皇帝見到臉色蒼白的阿羅那順時,顯然把他當做反麵教材以告誡群臣:“一個人如果沉溺於聲色之中,便是道德敗壞的根源。中天竺國王如果不是貪圖諸國向我所獻的貢品,又怎麼會淪為階下之囚呢?”

對王玄策的傑出表現,唐太宗給予高度評價,並提拔為朝散大夫,官秩從正七品擢升為從五品。

可惜的是,英明的唐太宗第二年就去世,否則以王玄策超凡的才華,一定可以有更多用武之地,創造更偉大的勳業。

繼任者唐高宗似乎隻是把他當做一個平常的使節,並沒有特別在意。高宗時代,王玄策又一次出使天竺,在摩伽陀國的摩訶菩提寺,他以虔敬之心禮佛並立下一塊石碑。

王玄策晚年時,曾經寫了一本書,名為《中天竺行紀》,總共有十卷,還包括三卷圖,但是非常可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留下來。在俄羅斯保存有一敦煌文獻,名為《聖地遊記述》,殘缺嚴重,據史學家研究,這很可能是《中天竺行紀》的殘本。倘若有一天他的著作可以重見天日,那麼我們對這位偉大的人物將會有更深更多的了解。

從貞觀末期到唐玄宗天寶年間,一百年的時間裏,大唐帝國與天竺諸國維持著良好的關係。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天竺五部諸國王一同遣使來朝;唐玄宗時,由於唐與吐蕃、大食帝國(阿拉伯帝國)處於戰爭狀態,南天竺國王還上表稱願意出兵討伐大食帝國以及吐蕃。天竺諸國對大唐的朝貢一直延續到玄宗天寶年間,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衰落方才中止。

這段中印關係史見證了大唐的百年輝煌史,推溯其源,實為王玄策橫掃中天竺之功。

由於中國文化具有內向的色彩,王玄策神話般的偉業,反倒在中國史書中顯得寂寞而冷清。這樣一位人物,無論放到哪一個國家,勢必被這個國家引為驕傲,光芒四射,豐碑永矗。但是在中國,他所得到的待遇著實有些寒酸,沒有張騫、班超的顯赫聲名,文人騷客的詩詞文章也總將他遺忘,甚至在民間也長期默默無聞;但他卻有與張騫、班超一樣的偉大勳業,他是國家的英雄,捍衛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精神傳統。“偉人”的榮譽,他當之無愧。

往事越千年,在塵封的故事中,我們用心去體會先人強健的脈搏、沸騰的熱血、無畏的勇氣。今天,是要還曆史人物予公正的時候了,將其所創造的奇跡,從曆史的泥沙中撈出來,巍然挺立於史冊之中,喚起國人開拓萬古、推倒一世的雄心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