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兵敗大非川(1 / 3)

沒有棄宗弄讚的慷慨援助,王玄策無法實現夢幻般的事業。中天竺之役,是吐蕃與唐友好關係的寫照。

公元 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後,為維持與吐蕃的關係,封棄宗弄讚為西海郡王、駙馬都尉。棄宗弄讚寫了一封信給長孫無忌,表示自己對唐皇室的忠心:“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人,我將勒兵赴國,為天子除掉他。 ”

棄宗弄讚確實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君主,他不僅促進吐蕃與大唐的和平關係,而且通過與大唐的文化交流,使吐蕃的文化科技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他向唐高宗請求派工匠赴吐蕃,其中包括釀酒師、碾工、造紙匠、製墨匠等等,積極吸收中原文明。

唐太宗去世後一年,即 650年,棄宗弄讚去世。吐蕃並沒有因為這位英明君主的去世而走向衰落。

吐蕃讚普由棄宗弄讚的孫子芒鬆芒讚繼承,此時芒鬆芒讚還隻是一個小孩子,實際掌權者為宰相祿東讚。祿東讚前文曾有說過,是吐蕃極為傑出的人才,吐蕃的強大,祿東讚實有莫大的功勞。此後一段時間,唐與吐蕃仍然維持著和平局麵。

到七世紀六十年代,吐穀渾問題使唐與吐蕃的矛盾迅速升級。

吐穀渾與吐蕃都是地處青藏高原,有邊境接壤。在棄宗弄讚時,吐蕃便曾經把吐穀渾趕到青海湖以北的地區,兩個高原政權土地糾紛很大,經常發生邊境軍事衝突。

李靖征服吐穀渾後,吐穀渾成了大唐的屬國,因為土地爭端,吐穀渾把吐蕃告到唐高宗那裏,請求唐王朝出兵援助;吐蕃不服,也向唐高宗告狀,也請求大唐出兵援助。這可把唐高宗搞得滿頭金星,不知怎麼辦好,幹脆不予受理,統統拒絕。

663年,吐穀渾一位高級官員因為犯法,逃亡到吐蕃,將吐穀渾的軍事防禦情況一一泄露給吐蕃政府。吐蕃宰相祿東讚聽後大喜,認為可以借此時機,消滅吐穀渾,便出動軍隊大舉入侵。在吐穀渾叛徒的指引下,吐蕃大破吐穀渾,吐穀渾曷缽可汗一看抵擋不住,幹脆帶著他的部眾,投奔唐王朝的涼州,同時上書皇帝,請求讓吐穀渾的部眾遷移到唐帝國的內地。

吐穀渾的土地,包括青海湖在內,都被吐蕃所吞並。唐高宗聞訊大驚,擔心吐蕃軍隊乘機襲擊涼州,緊急下令涼州進入戒備狀態,由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總管,並派遣獨孤卿雲、辛文陵等將領率軍進入涼州,以防備吐蕃襲擊。又任命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度諸軍,援助吐穀渾。

不過吐蕃並沒有向涼州進軍,吐蕃統帥、宰相祿東讚將軍隊駐紮在青海湖一帶,然後派使者到長安朝見皇帝,將戰爭責任推給吐穀渾。唐朝廷此時正集中力量解決朝鮮半島的戰爭,也無意卷入兩線作戰,所以唐高宗隻是派使者對吐蕃嚴加譴責。

從 663年到 668年這幾年時間,唐陸續征服百濟與高麗。與此同時,在大唐西部,吐蕃也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吐蕃占據吐穀渾之後開始四處出擊。665年,進攻西域的於闐,將勢力伸向塔裏木盆地;667年,吐蕃大舉進擊唐帝國西部的羌人區,唐在西部羌人居住區設置的十二個州,全部被吐蕃擊破,唐高宗被迫下令撤銷這十二個州。

唐與吐蕃的關係急劇惡化。

隨著東部高麗戰爭的結束,唐朝廷開始解決西部的吐蕃問題。可是此時的吐蕃已經羽翼豐滿,振翅欲飛了。

670年,在大唐曆史上,是轉折性的一年。大唐自貞觀以來戰無不勝的軍事神話,將在這一年被吐蕃終結。唐與吐蕃的全麵對抗,也由是年拉開大幕。

這一年,在夏季來臨之前,大唐帝國出奇的平靜,隻發生了幾件無關痛癢的小事,如右相劉仁軌、太子少師許敬宗提出致仕申請,還有朝廷大赦天下,又改了個年號,一切都顯得很太平,但是嗅覺敏銳的人卻察覺到似乎有一場風暴即將襲來。

農曆四月是初夏時節。從青藏高原上刮起一陣風暴,向北橫掃塔裏木盆地。

此時吐蕃名相祿東讚已經去世,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兒子論欽陵。論欽陵是吐蕃曆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堅強果敢,雄才大略。論欽陵考慮到大唐已經擊破高麗與百濟,下一步必然將針對吐蕃,與其坐等唐軍進攻,不如先下手為強。他的目標,是大唐控製下的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