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兵敗大非川(3 / 3)

郭待封兵團最多也不超過六七萬人,而且還有一部分是運輸部隊,戰鬥力並不強,人數遠遠少於吐蕃。吐蕃軍隊占有壓倒性優勢,幾路大軍包抄過來,黑壓壓的一片,郭待封平日也很牛,自我感覺良好,其實隻是庸將一個,頓時間魂飛魄散,這仗怎麼打呢?

有一點他估計是沒有想到,自貞觀以來,唐軍在一次戰鬥中遭遇二十萬敵軍,是非常罕見的,可是這次讓他遇著了。戰鬥的結果沒有懸念,唐兵團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郭待封隻得下令後撤,在吐蕃大軍的掩殺下,唐軍傷亡慘重,輜重車隊全部落入吐蕃之手。

薛仁貴聽到郭待封慘敗的消息後,大吃一驚,半晌說不出話來。輜重被奪,後路被截,這數萬大軍是絕對無法持久作戰,不行,必須馬上撤退。

可是遲了。

吐蕃已經集結了四十萬大軍。

吐蕃名將論欽陵展示出其軍事上的極高天賦,這一戰,他幾乎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吐蕃所有軍事力量全部調往前線。在世界屋脊上展開前無古人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集結如此龐大的軍隊,足見論欽陵無與倫比的組織能力。

這是吐蕃興衰的關鍵一戰。

重創郭待封兵團後,吐蕃二十萬大軍已經威脅薛仁貴的後方,而論欽陵則統率另外二十萬人馬正麵壓迫薛仁貴兵團。

論欽陵心裏十分明白這場戰事的艱巨。雖然吐蕃在數十年間不斷地向外擴張,但是從來沒有遇到一支勢均力敵的勁旅,而現在麵對薛仁貴,不僅是唐軍中數一數二的戰將,其部隊也是精銳中的精銳。膽大心細的論欽陵要創造曆史,他要以優勢兵力打破唐軍無敵的神話。

薛仁貴此時處境極為艱難。其一,郭待封被擊敗,他已沒有後援兵團了;其二,糧食輜重被奪走,他必須要盡快撤退。薛仁貴退往烏海以北的大非川,但是熟悉地形的吐蕃軍隊已經大舉反擊。

一場血戰,在高原上的大非川打響。

史書上沒有記載薛仁貴兵團的人數,筆者估計應該是在五萬人左右,最多不超過八萬人,而論欽陵投入的軍隊則是四十萬!

無論是在軍隊數量、適應高原戰鬥的能力上,還是對地形的熟悉上,吐蕃都占有絕對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吐蕃統師絕非泛泛之輩,而是軍事天才論欽陵。麵對吐蕃人如此明顯的優勢,即便是唐軍第一勇將薛仁貴,也回天乏力了。

這場爆發於青藏高原大非川上的大血戰,以吐蕃的完勝而告終。大唐精銳之師在吐蕃絕對優勢的打擊下,數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隻有薛仁貴、阿史那道真率少數人馬突出重圍,與郭待封的殘部會合。就剩下一丁點兒兵力了,怎麼辦?三人湊在一起討論後,決定與吐蕃統帥論欽陵議和。

論欽陵不僅是一位大將,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並不想與大唐帝國斷絕關係,於是同意議和。這樣薛仁貴、郭待封與阿史那道真等人才得以死裏逃生。

這一戰,是唐朝貞觀以來,唐軍的第一次慘敗。

唐軍不敗的神話,在大非川的那一刻被打破了。

薛仁貴發出一句莫名其妙的感慨:“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將大非川慘敗的原因,歸咎於星象與天命。

從表麵上看,大非川之敗,是因為郭待封違反薛仁貴的命令所致,但這隻是淺層的原因,其深層的原因,乃是大唐軍事製度的僵化。

為什麼郭待封敢違抗薛仁貴的命令?這不是郭待封個人的問題。在此之前,王文度曾經矯詔奪權,最後竟然沒有受到嚴懲,快死時還赴任熊津都督。

朝廷對將領缺乏懲罰的機製,這是因為之前唐軍百戰百勝,隻要戰場上獲勝了,其他問題就容易掩蓋過去。但無懲罰機製,使得唐軍將領越發驕橫無度,屢屢出現違反軍紀的情況,所以郭待封的問題,其本質是製度缺陷使然,終於釀成大患。

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被朝廷逮捕下獄,免去一切官職,不過仍然赦免其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