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戰役的慘敗,使吐穀渾複國計劃付之流水。但對吐蕃宰相論欽陵來說,仍然想與大唐保持良好的關係,他深知大唐帝國雖然吃了一次敗戰,仍是最強大的。
鹹亨三年(672年),論欽陵派使者論仲琮出使長安,繼續向大唐政府進貢。
唐高宗接見論仲琮,順便向他詢問吐蕃的風俗,以了解何以吐蕃如此強悍。
論仲琮答道:“吐蕃地處高寒地區,土地貧瘠,民風質樸而強悍;國內法令嚴整,上下一心,在政事上,經常是由下而上進行討論,所以能廣納眾議,因勢利導,這是吐蕃政權得以持久的主要原因。”
唐高宗聽了之後點點頭,看來吐蕃在祿東讚、論欽陵父子的輔政下,棄宗弄讚、芒鬆芒讚都勵精圖治,政令雖然比大唐要簡單,但卻有效。隨後,唐高宗詰問論仲琮:“你們吐蕃不好好待在自己的地盤,卻吞滅吐穀渾、打敗薛仁貴、進犯涼州,這是什麼道理?”
論仲琮這個人也很有外交本事,他閉口不答這些問題,隻是對唐高宗說:“我奉命前來進貢,至於軍旅之事,那不是我的職責,所以我也沒有多問。”
唐高宗覺得這個人還蠻機智的,就不再追問,下令厚賜禮物,隨後也派使者出使吐蕃。這樣,在大非川戰役之後,唐與吐蕃仍然保持使節往來。
又過了幾年,到 675年時,吐蕃又一次派使者入長安,準備與唐政府和解,重點提到與吐穀渾修好。吐穀渾問題是唐與吐蕃最大的分歧所在,這次吐蕃提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史料上沒有記載,但唐政府不能接受,最後和談破裂。
既然唐帝國不接受和平,吐蕃幹脆就先下手為強。
從 676年開始,吐蕃接連進攻唐帝國西部的鄯州、廓州、河州、芳州。
中斷數年的戰爭又一次爆發。唐高宗當然不甘示弱,派出兩位親王為西征軍統帥。周王李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下轄十二位行軍總管;相王李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下轄左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的部隊。雖然場麵看上去很大,但實際上兩位親王隻是掛名的,並沒有前往軍中。這次所謂的遠征,其結果可想而知,沒有真正的統帥,群龍無首,折騰了許久,到最後不了了之了。
就在唐軍虛張聲勢時,吐蕃又向扶州發動進攻,攻陷臨河鎮。臨河守將杜孝升在城破之後被吐蕃所俘虜,吐蕃人威逼他寫信給鬆州都督武居寂,勸其投降,但杜孝升堅決不肯。吐蕃人看杜孝升蠻有骨氣的,便將他釋放了,然後撤兵。
麵對吐蕃咄咄逼人的攻勢,678年,唐朝廷不得不將帝國最有才華的名將劉仁軌調往西線,擔任洮河道大總管,此時他已經是七十七歲的高齡了。
劉仁軌走馬上任後,立即對唐軍進行整頓,並向朝廷提出不少建議。不過他卻碰釘子了,帝國實權人物、中書令李敬玄與劉仁軌有矛盾,每每否決他的建議。劉仁軌心裏非常不舒服,心裏暗罵道:“這小子不識好歹,得讓他嚐嚐苦頭。”於是向皇帝上書說:“我的軍事主張,李敬玄都反對,看來我是老了,不中用了,西部鎮守的重職,非李敬玄不可。”
劉仁軌這一使氣,把李敬玄逼到懸崖邊了。
唐高宗把李敬玄召來,對他說:“劉仁軌上了奏章,稱西部鎮守非卿莫屬,現在西線情形緊張,我看你還是去一趟吧。”
李敬玄一聽,這還了得,自己雖然是中書令,權傾朝野,但行軍作戰這事,他是一竅不通,趕緊找借口向唐高宗推辭。
這下唐高宗很不舒服了,把臉一沉說道:“劉仁軌就是要朕去鎮守,朕也得去,你怎麼可以推辭!”
皇帝都這麼說了,不去行嗎?李敬玄這次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唉,早知如此,當初何必非要得罪劉仁軌呢?李敬玄沒法再推掉了,便代替劉仁軌出任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
為了備戰吐蕃,朝廷征調劍南、山南的軍隊趕赴洮河兵營,同時,在河南、河北地區招募猛士,隻要武藝高強,不論是布衣百姓或者官宦士家都可應征。
此時,李敬玄所掌握的軍隊數量已經達到十八萬人,不能再拖延了,他硬著頭皮出發,向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進軍。
七月,唐軍在龍支與吐蕃一小股兵力相遇,打了個小勝仗。李敬玄趕緊向朝廷發出捷報,唐高宗看了之後,心裏一喜,還以為中書令果是文武雙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