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戰場形勢很快就急轉直下。
九月,李敬玄大軍挺進到青海湖一帶,他派劉審禮為前鋒,在前麵開路。劉審禮是唐朝工部尚書,在貞觀時代擔任過左騎衛郎將,後來出任燕然都護,在此間發生鐵勒九姓的叛亂,劉審禮也參加了平定鐵勒的戰爭,軍職提升為右衛大將軍。
唐軍大舉西進,吐蕃名將論欽陵領兵出戰,嚴陣以待。
自從大非川戰役後,唐軍便將吐蕃視為最重要的對手,這次遠征軍兵力更龐大,統帥的級別更高(吸取大非川戰役的教訓,以宰相領銜出戰,目的在於節製諸將),顯示大唐擊敗吐蕃的決心。
劉審禮的先鋒部隊一路長驅直入,論欽陵故伎重演,他集中優勢兵力,先行進攻唐軍先頭部隊。吐蕃動用了多少兵力,史書沒有詳細記錄,但是以論欽陵的指揮風格來看,吐蕃兵力至少是劉審禮部的三倍。
劉審禮畢竟是一員戰將,他的手下也不乏勇士,其中有一名副總管王孝傑,也是一個人才。在吐蕃軍的圍攻下,王孝傑率唐軍苦苦支撐,以等待李敬玄後續大軍的趕來。眼看吐蕃人越來越多,唐軍漸漸抵擋不住,可是援軍的影子卻一個也看不到。
當劉審禮部受到圍攻的消息傳來,唐軍統帥李敬玄早就嚇呆了,不知所措。這位中書令大人,在廟堂之上威風凜凜,上了戰場便暴露其懦弱之本性,看到吐蕃人多勢眾,居然按兵不動,不敢前進迎救。
李敬玄根本就不是帶兵的料,在他猶豫與慌亂之時,論欽陵已經下達總攻擊令,對劉審禮部實施合圍,力圖全殲唐軍先鋒部隊。
救兵遲遲未到,而吐蕃的進攻更加猛烈,劉審禮終於頂不住了,防線全線崩潰,這下子兵敗如馬倒,先鋒軍團全軍覆沒,劉審禮、王孝傑等在力戰之後被生擒,成為吐蕃的俘虜。
論欽陵在殲滅唐軍前鋒兵團後,馬上揮師東進,向李敬玄的主力大軍發動進攻。李敬玄聽說劉審禮兵團全軍覆沒,更是六神無主,狼狽而逃,一直逃到承風嶺,挖壕溝、築工事,幻想據險而守。
但是在青藏高原上,一山更比一山高,李敬玄躲進承風嶺,論欽陵就命令吐蕃軍隊占領周圍更高的山頭,這樣唐軍的活動便在吐蕃人的觀察視野範圍之內。
唐軍被圍困在承風嶺,統帥李敬玄兩眼發愣,腦袋一片空白,“完了,完了”,他就這樣自言自語。此時,隻見一名將軍大踏步走進帳內,向統帥一抱拳說:“大帥,於今之計,隻能夜襲吐蕃兵營,打開一個缺口,這樣才有機會突圍。”李敬玄定睛一看,長相跟唐人有些差別,原來是百濟降將黑齒常之。
當初他投降時,劉仁軌認為這是一個忠義之士,對他非常信任,黑齒常之果然不負所望,立下奇功。一年前,劉仁軌被任命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時,便把他帶到西線,現在唐軍麵臨危急關頭,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便挺身而出。
李敬玄無奈之下,隻得將希望寄托在黑齒常之的冒險上。
夜晚時分,黑齒常之率五百名敢死隊,悄悄地逼進吐蕃一處陣營,借著夜幕的掩護,發起突襲。吐蕃沒有防備,當時天色又很暗,看不清唐軍來了多少人,在一片混亂中,也分不清敵友,吐蕃將領趕緊下令退兵,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這樣一來,包圍圈被打開一個缺口,李敬玄奪路而逃。
雖然唐軍僥幸逃出吐蕃包圍圈,但是損失慘重。一部分在吐蕃追擊中戰死或被俘,還有一部分在逃跑途中走散了,等李敬玄逃回到鄯州時,大軍已經所剩無幾。
當時在唐軍中有一名猛士,名喚婁師德,這是唐代很有名的人物。此人原本是監察禦史,正好遇到朝廷為了招募西征猛士,他也慨然應征,應該說,這是一個敢擔大任的勇士。李敬玄戰敗之後,逃跑途中走失了好多士兵,婁師德自告奮勇,一路尋找搜羅這些遊兵散勇,使這些士兵陸續回到兵營中,總算使鄯州的防禦得到加強。
第二次與吐蕃的大戰,唐軍再度遭遇慘敗,可謂不堪一擊。
唐高宗氣壞了,看來看去,隻有黑齒常之與婁師德的表現還可稱道。防禦吐蕃的任務,就落在黑齒常之與婁師德兩人身上,黑齒常之被提拔為左武衛將軍,兼河源軍副使;婁師德遷升為中侍禦史,同時為河源軍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