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七旬的暾欲穀不愧為突厥名將,在殲滅拔悉密部落之後,他放棄進攻北庭都護府,轉而攻略唐帝國的涼州牧區,掠奪大量的羊馬。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派部將盧公利、元澄率邊防軍出擊,擺出與突厥決一死戰的架勢。
暾欲穀對部眾說:“我們剛剛戰勝拔悉密,又奪得涼州的羊馬,兵威正盛。楊敬述此次出兵,我們必可大破之。”於是在刪丹設伏兵,以逸待勞,等待唐軍前來。
盧公利、元澄率涼州兵團挺進到刪丹地區,暾欲穀設下的伏兵突然殺出,打了個措手不及,涼州兵團大敗,除了盧公利、元澄等少數人逃脫之外,其餘人或死或俘,損失殆盡。
暾欲穀的輝煌勝利,使得突厥汗國再振聲勢。不過聰明的暾欲穀卻見好就收,他認為突厥實力今非昔比,與日益強大的大唐帝國對抗,並不是一個好主意,便勸說毗伽可汗繼續與大唐帝國和解。
第二年,突厥派出使者,與唐朝廷議和。
唐玄宗嚴厲譴責突厥的侵略行徑,同時表示:“大唐帝國如天之覆,如海之容,但取來情,不追往咎。可汗如果有誠心,則是兩國共同之福,如果沒有誠意,就不必麻煩使者往返於兩國,徒勞無功。你們若再犯大唐邊境,我將士將嚴陣以待。”
雖然大唐帝國在軍事實力上與貞觀時代仍舊相去甚遠,但是政局的穩定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帝國的整體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反觀突厥汗國,雖然在毗伽可汗、闕特勤以及暾欲穀主持政局之下,使得汗國從分崩離析的混亂中逐漸恢複元氣,但是突厥的強盛時代已經成為曆史了。
在之後數年時間,唐與突厥兩國進入休戰和解期,邊關烽燧不驚,這是兩國最為和平的一段時期。突厥可汗多次派遣使者到長安,請求與唐帝國和親。在唐代,和親往往代表遊牧民族的政權合法性得到唐朝廷的認可,這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是一張權力之牌,能夠以唐帝國女婿的身份,號令降伏周邊的其他部落,所以這些蠻族國家都爭先恐後與唐帝國和親。唐玄宗以種種借口,拒絕與突厥的和親。
即便如此,突厥毗伽可汗仍然延續暾欲穀所製定的政策,避免與大唐帝國為敵。
開元十五年(727年),吐蕃試圖與突厥聯手對付大唐,讚普致信毗伽可汗,邀擊唐帝國的河西走廊,毗伽可汗拒絕了吐蕃人的要求,並將吐蕃寫來的信件一並轉交給唐玄宗,以表明立場。
唐玄宗對毗伽可汗的做法表示讚賞,並且決定對突厥開放邊貿。邊貿地點設在西受降城,唐帝國的貿易商品主要是絲綢以及其他生活用品,而突厥人的貿易商品主要是馬匹。此時唐帝國正在西線與吐蕃展開大戰鬥,對馬匹的需求量極大,因而這次邊貿的開放,對大唐與突厥兩國,都是十分有利的。
在毗伽可汗執政期間,無論對大唐或者突厥的邊疆人民來說,都是幸運的,特別是 720年之後的十幾年間,大唐帝國與突厥靜烽燧,沒有引發大的軍事衝突。
開元十九年(731年),突厥汗國實力派人物闕特勤病逝,年僅四十七歲。唐玄宗派張去逸、呂向等人前往突厥,參加闕特勤的葬禮,並且為他立了塊墓碑,唐玄宗親自撰寫碑文。這塊重要的石碑在 1889年時被重新發現,在石碑上有突厥文的碑銘,是以突厥人的視角所記載的珍貴的曆史史料,與“毗伽可汗碑”、“暾欲穀碑”一樣,成為研究突厥曆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