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第二汗國的終結(1 / 3)

名將闕特勤與暾欲穀相續去世,突厥“三大巨頭”僅剩下毗伽可汗,突厥國內的權力結構重新洗牌。汗國的權臣梅錄啜野心勃勃,試圖取代毗伽可汗。

在闕特勤去世之後的第三年(734年),突厥國內政壇掀起驚天波瀾。

梅錄啜意圖謀反,他在毗伽可汗的酒食中下毒,準備毒死可汗之後,奪取國家最高權力。毗伽可汗吃下毒物之後,毒性發作,但並沒有馬上死去,此時梅錄啜率叛軍開始造反。毗伽可汗忍住劇痛,出現在軍隊之中,叛軍士兵見到可汗還活著,“嘩——”的一聲跑散了。梅錄啜及其族人、同黨被一網打盡,政變失敗了。

可是,毒性攻心的毗伽可汗終於沒挺過去,他的突然去世,使突厥政局很快陷入混亂之中,最終竟然使得第二汗國重蹈第一汗國的覆轍,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轟然倒塌。

毗伽可汗被毒死之後,他的兒子繼位,稱為伊然可汗。可是僅僅一兩個月之後,伊然可汗便莫名其妙死去,是不是死於政治謀殺,已成為無法解開的疑團。

伊然可汗的弟弟繼任汗位,稱為登利可汗。

“登利”的漢文意思,即是佛教術語中的“果報”。登利可汗的母親,就是突厥名將暾欲穀的女兒,可是這位國母卻暗地裏與一位小臣通奸,並幹預國政,因而國人對她心懷不服。此時,由於登利年齡尚小,國家軍事大權,掌握在其兩位堂叔之手,即“左殺”與“右殺”,突厥以可汗親屬分掌東、西兩大部軍隊,稱“左殺”、“右殺”,又稱“東殺”、“西殺”。

隨著登利可汗年齡漸長,在母親的慫恿下,他對兩位堂叔掌製兵馬大權十分不滿,企圖從兩人手中奪取軍事大權。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登利可汗與其母發動政變,誘殺“右殺”,將他斬首示眾,奪取“右殺”的兵權。另一位堂叔“左殺”阿史那判闕大驚失色,起兵造反,率軍圍攻登利可汗。

突厥陷入內戰之中。

登利可汗雖然獲得“右殺”兵權,但是人心浮動,相比之下,“左殺”阿史那判闕執掌兵權時日已久,其麾下有一批忠勇善戰的士兵,在內戰中占據上風。

內戰的結果,是“左殺”阿史那判闕擊殺登利可汗。

突厥的局麵更加混亂,阿史那判闕自立為可汗,自稱為烏蘇米施可汗。可是國人並不買他的賬,突厥貴族又另立毗伽可汗的另一個兒子繼位,這個可汗沒有封號,隻能稱他為小可汗。但不久之後,這個小可汗便被突厥貴族阿史那骨咄葉護所殺,又立毗伽可汗年紀更小的一個兒子為可汗。不久,骨咄葉護又殺掉這位幼可汗,索性自己當了可汗。這樣,突厥出現了兩個政權,內戰愈演愈烈。

鷸蚌相爭,終使漁翁得利。

唐玄宗發現這是消滅突厥汗國的大好時機,便派遣左羽林將軍孫老奴(這個名字也夠差的),出使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等部落。這些部落曾歸附大唐,但在毗伽可汗時代時,迫於壓力,又歸附了突厥。孫老奴會見三大部落首領,勸服他們進攻突厥,歸附大唐帝國。

樹倒猢猻散。

突厥的內亂,使得突厥與大唐兩國的均勢被打破了。

742年,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個部落乘機聯手對突厥發動猛烈的進攻。

內亂耗盡了突厥人的實力,在三部落的進攻下,突厥軍隊節節敗退,最後,自立為可汗的骨咄葉護兵敗被殺。被突厥人統治日久的鐵勒族部落也準備過過可汗的癮,於是三個部落首領協商的結果,由拔悉密部落首領出任可汗,稱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首領與葛邏祿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

此時突厥另一位自立可汗的阿史那判闕已經去世,其殘部便擁戴阿史那判闕的兒子為大可汗,仍然稱為烏蘇米施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