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派遣使者,勸烏蘇米施可汗歸順大唐,但遭到拒絕。朔方節度使王忠嗣率領唐帝國大軍,駐紮在磧口,對突厥汗國進行武力威懾。
王忠嗣是唐帝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
在年輕時,王忠嗣便以勇敢而著稱。在 738年的鹽泉城之戰中,他以少勝多,大破吐蕃,勇冠三軍,此後便一路升遷。在天寶元年(742年)初,王忠嗣以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的身份率軍北伐,與奚部落的軍隊戰於桑幹河,三戰三捷,大破敵軍,俘獲甚多,耀武漠北。
成為邊疆大將後,王忠嗣老成持重,以安定邊疆為己任。身為武將,王忠嗣並不嗜殺好戰,他曾經對部將說:“國家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中國古代的“武”字,意為“止戈”,他深知戰爭本身不是目的,和平才是目的所在,要實現和平,必須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所以軍隊的訓練極為重要。他長期在軍隊沒有戰爭時,便勤於訓練軍隊,補充軍隊的馬匹、裝備。
王忠嗣神力過人,他有一把一百五十斤的強弓,但經常將這把弓藏在袋中,並不使用,以表明自己並不好戰的立場。在與吐蕃、突厥的長期戰爭中,王忠嗣的軍事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用兵有兩大特點:一是非常注重間諜戰,經常派出間諜潛入敵後區,以獲取情報,尋找敵軍的弱點所在;二是善於使用奇兵,出奇製勝。每次出擊,總是能旗開得勝,所以他深孚眾望,將士樂為其效命。
軍隊的戰鬥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將領的治軍能力。王忠嗣在這方麵的才華傑出,在治軍上很有一套本領,每當大軍出動時,他便召集各部將領,將兵器交到士兵們手中,每種兵器,甚至到每支箭,都要寫上自己的名字。等完成軍事任務回來後,便檢查士兵們的武器,如果不是屬於戰鬥消耗,那麼在途中遺失了兵器的士兵,將受到處罰。在他的嚴格訓練下,士兵們都小心謹慎地保管好自己的武器,這使得王忠嗣的部隊武器裝備一直很充足。
王忠嗣大兵壓境威懾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大為恐慌,上表請降。
不過烏蘇米施可汗還是采取拖延策略,光是嘴上說說,卻沒有什麼行動。
王忠嗣等了好一段時間,也不見突厥可汗前來歸降,索性派人前往拔悉密、回紇以及葛邏祿部落,遊說三個部落的首領,再一次發兵攻打烏蘇米施可汗。
曾經英勇善戰的突厥人,被打得丟盔卸甲,烏蘇米施可汗奪路而逃。
密切關注著北方局勢的王忠嗣見突厥人已經潰不成軍,果斷下令朔方兵團出擊,攻打突厥的“右廂”部,即西部軍區。這次唐軍的出擊,對於一敗再敗的突厥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朔方兵團穿越荒漠地帶,這支軍隊馬匹充足、裝備精良,士氣高昂,他們的對手是垂頭喪氣的突厥西部兵團。麵對強大的唐軍,突厥焉有力量抵擋,結果除戰死的外,右廂部眾基本上被唐軍所俘虜。
王忠嗣對突厥的第一次打擊,大獲全勝,突厥的西部力量被摧毀殆盡。突厥西葉護阿布思、西殺葛臘哆、默啜可汗的孫子阿史那勃德支等重要人物,悉數向王忠嗣投降。同時歸降的還包括一千多帳落的突厥部眾。這一仗成為突厥覆亡的關鍵一戰,王忠嗣不愧為盛唐時代最傑出的名將。
此時的突厥汗國,已經難以抵擋來自四麵八方的進攻。
突厥汗國衰亡已成為定局。到了天寶三載(744年),拔悉密部落再度發起強大的攻勢,在這一戰中,突厥的烏蘇米施可汗被擊殺,人頭送抵長安城中,懸首示眾。
突厥人還在頑強為生存空間而戰鬥,他們又立烏蘇米施可汗的弟弟阿史那鶻隴匐為白眉可汗,苦撐局麵,曾經龐大的汗國已經支離破碎,搖搖欲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