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再一次渾水摸魚。
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趁突厥大亂之際,再次出兵北進,這次唐軍打擊重點是實力較強的東部兵團。從突厥國內的軍事力量分布來看,自默啜可汗始,突厥的戰略進攻重點是向西擴張,其西部兵團最為強大,但是西部的主力已經被王忠嗣所擊破,新組建的西部兵團實力並不強大。所以王忠嗣的戰略選擇,是先打掉較強的東部兵團,然後回師殲滅新組建的西部兵團,一舉擊垮突厥。
對王忠嗣來說,這是一次勝券在握的戰鬥,突厥的軍事力量已是強弩之末。朔方兵團進軍神速,直抵薩河內山,進逼突厥東部兵團。突厥東部兵團由阿波達幹等十一個部落軍隊組成,突厥軍隊既要與王忠嗣大軍對峙,又要分兵防止拔悉密、回紇、葛邏祿軍隊的偷襲,更加削弱其戰鬥力。王忠嗣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以淩厲的進攻,一舉擊破突厥東部兵團。
王忠嗣對突厥的第二次打擊,基本上宣告突厥軍事力量的崩潰。
正當王忠嗣準備一鼓作氣摧毀突厥最後的抵抗時,盟軍出現了內訌。
與唐軍聯合作戰的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個部落在瓜分突厥一事上,出現了爭歧。拔悉密部落在擊破突厥汗國的戰爭中,建功最大,其首領擔任頡跌伊施可汗。可是這三個部落中,卻屬回紇的力量最為強大。
回紇部落首領骨力裴羅聯合葛邏祿部落,襲擊拔悉密部落,拔悉密戰敗,頡跌伊施可汗被斬首。這場因權力分配而產生的戰爭,最終確定了回紇部落在北方的領袖地位。
為了羈縻回紇部落,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回紇原先有九大部落,吞並了拔悉密後,葛邏祿部落也前來歸附。如此一來,實力大增的回紇懷仁可汗遂率兵南下,占據突厥汗國的地盤,在烏德犍山建立牙帳。回紇的勢力崛起,逐漸取代了原來的突厥。
天寶四載(745年),突厥汗國的曆史被終結。
這一年,回紇懷仁可汗大舉發兵,向突厥的殘餘力量發起最後的攻勢。突厥人奮力抵抗,終於未能逃脫被全殲的噩運。在此役中,突厥白眉可汗被回紇軍隊斬殺,回紇人照例將白眉可汗的人頭傳抵京師。
突厥汗國土崩瓦解,在毗伽可汗的可敦(王後)帶領下,突厥其餘部眾歸降大唐帝國。至此,曾經稱雄北方一百餘年的龐大帝國,終於被封入曆史的塵埃之中,隻能從汗青文字記載,去回味其曾經的強大與輝煌。
雖然突厥亡於回紇之手,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卻是亡於大唐帝國的外交謀略與軍事打擊。正是大唐帝國縱橫闔捭,運籌帷幄,策反回紇、拔悉密以及葛邏祿部落,以夷製夷;同時,王忠嗣的朔方兵團兩次出擊,殲滅了突厥的主力兵團,這些都是突厥汗國最終被消滅的根本原因。
從 552年伊利可汗立國,至 745年白眉可汗亡國,突厥曆史共計一百九十四年,如果從大唐帝國建立的 618年算起,大唐帝國與突厥汗國的較量前後達一百二十七年。其中 631到 681年這五十年的時間,乃是突厥亡國時期,所以兩國的真正對峙期大約是七十七年。
在前突厥的始畢可汗時代與後突厥的默啜可汗時代,突厥都是大唐帝國最強大的對手,對其帝國的威脅,要超過西部的吐蕃。默啜可汗死後,在毗伽可汗、闕特勤、暾欲穀三巨頭主持政局下,突厥的勢力複振,然而最終土崩瓦解,外因是遭到大唐帝國與鐵勒部落的聯合打擊,內因則是突厥國內紛亂不止致使國力迅速凋零。這場前後延續達百年的戰爭,最終以大唐帝國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爭的勝利,也見證了盛唐時代的強大與繁榮。至此,大唐帝國“北方晏然,烽燧無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