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金城公主的嫁妝(2 / 3)

可以說,金城公主的和親背景,與文成公主的和親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在文成公主時,唐與吐蕃並沒有什麼曆史糾葛,而到金城公主時,唐與吐蕃積累的矛盾已經非常的嚴重,從中亞到塔裏木盆地,從河西走廊到西南地區,幾乎都有存在爭議的問題。這些遺留問題,不是僅靠金城公主一個人可以消除的。

矛盾聚積到一定程度時,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在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僅四年後,戰爭爆發了。

這一年是唐玄宗開元二年,即 714年。

八月,正是秋高馬肥的季節,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從河西九曲之地,發兵十萬,入寇臨洮,然後折向東南,相續進攻蘭州與渭源。此番出擊的主要目的,在於掠奪唐西部牧區的馬匹。

很顯然,吐蕃為這次進攻做了充分的準備。這種掠奪戰馬的戰術,很可能是受到突厥人的啟示,突厥人正是用攻擊牧區、掠奪戰馬這一戰術,令大唐帝國頭疼不已。沒有戰馬,唐軍是不可能在遼闊的高原上與吐蕃進行作戰,所以吐蕃將大唐帝國作為頭號威脅而先下手為強,閃擊西部牧區,這一戰術無疑是相當高明。

唐軍的損失頗大。

在割九曲之地給吐蕃一事上負有重大責任的鄯州都督楊矩,對吐蕃這次進攻感到絕望,因為正是他在吐蕃力量陷入低潮時,將九曲之地拱手讓出,這件事,作為當時皇帝的唐睿宗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楊矩當年收受吐蕃人的巨額賄賂,生怕遭到唐玄宗的追究,畏罪自殺。

唐玄宗任命薛訥為隴右防禦使,曾在北庭保衛戰中立下卓越功勳的右驍衛將軍郭知運出任隴右防禦副使。薛訥此前的身份,居然是一位平民,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就在吐蕃進犯的前一個月,即開元二年的七月,薛訥率六萬名將士,準備從契丹人手中武力收複營州,沒想到在灤水山峽中遭到伏擊,唐軍居然又一次慘敗給了契丹人,六萬大軍死亡人數超過五萬人。薛訥落荒而逃,被契丹人嘲笑為“薛婆婆”。戰後薛訥被撤職,貶為平民。

不過才過一個月,薛訥又時來運轉,以平民的身份代理左羽林將軍,並成為隴右最高軍事長官。唐玄宗之所以對薛訥格外開恩,有兩個原因:第一,薛訥是大唐傳奇名將薛仁貴的兒子,出身好;第二,薛訥雖然指揮才能一般,但他在治軍上還是有一套本事的,在新豐閱兵時,當其他部隊都出現不同程度混亂時,薛訥的軍隊穩如泰山,沒有一絲騷動,皇帝的使者輕騎至軍門而不得入,這些給唐玄宗留下深刻的印象。

薛訥抵達前線後,馬上積極備戰。十月,吐蕃再次進攻渭源。吐蕃大將坌達延統領十萬大軍駐守大來穀,與薛訥兵團對陣,其在人數上遠多於唐軍。薛訥不敢輕舉妄動,將軍隊駐紮在武街,與大來穀相距二十裏。此時,太仆少卿王晙率兩千人馬增援薛訥。兩千人隻是一支小部隊,但是兩千人有時卻能勝過十萬雄師。王晙是盛唐時代的名將,他早年讀書刻苦,通過科舉及第,到了唐中宗時,出任桂州都督,在任期間政績突出,受到朝廷的通報表揚。後來出任朔方軍副大總管,兼安北大都護,由此開始嶄露其軍事上的才能。

王晙的作戰任務,本來是配合薛訥,從側翼襲攏吐蕃大軍。他的軍隊由於人數少,行動隱秘,並沒有被吐蕃人察覺。在悄悄靠近吐蕃的營地後,王晙觀察戰場態勢後,一個極其大膽的構想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

他召集軍官開會,對各位將領說:“吐蕃人沒有發現我們的行蹤,我們在夜晚發起襲擊,必定能打得他們措手不及。”眾人聽了不禁大驚失色,紛紛道:“這怎麼可能,我們隻有兩千人,而對方有十萬人,這豈不是以卵擊石,自投羅網麼?”王晙笑道:“上兵伐謀,智取而不強攻。入夜時分,以七百名壯士身著吐蕃的衣服,潛入吐蕃陣營中,黑燈瞎火,他們豈分得清敵我呢?勢必造成其混亂。 ”眾人一聽,紛紛歎服,說道:“將軍的謀略,非我等所能及。”入夜時分,七百名身著吐蕃服裝的敢死隊悄悄地潛入吐蕃兵營中,與此同時,剩餘的一千三百名士兵,在距離吐蕃陣營五裏之地,擂響大鼓、吹起號角。

敢死隊員在吐蕃陣營中四起活動,將兵營攪得大亂,吐蕃士兵根本就不知哪個是自己人,哪個是敵人,冷不防便挨刀子遭暗算了。

吐蕃大將坌達延聽到營中大亂,又聞得遠處鼓角聲大作,暗叫不好,隻當是唐朝大軍在夜裏發起猛攻了,趕緊下令反擊。可是找誰反擊呢?敢死隊一邊搗亂,一邊大聲吆喝,喊完了就跑,吐蕃士兵便向有喊聲的地方猛殺,結果唐軍早跑到其他地方了,剩下一群吐蕃士兵自相殘殺。

最後,王晙的敢死隊趁著混亂,逃出吐蕃陣營。吐蕃人又殺了半天,方才發現都是自己人,這場混亂,造成了一萬人以上的傷亡,光這個數量,就是王晙部隊數量的五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