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次蒙受的巨大損失,吐蕃大將坌達延非常震怒,決心對駐守在武街的唐軍主力薛訥兵團發動打擊,於是大軍開拔,挺進武街。武街,又稱為武階穀,是一處險峻的地形,吐蕃仗著人多勢眾,率先發起進攻。
這一戰對薛訥是一次極為嚴峻的考驗,因為一個月前他剛兵敗於契丹,皇帝信任他,讓他以平民身份代理將軍來指揮這場戰役。如果他再輸掉,即使能保住小命,估計也要永遠離開軍隊了。薛訥打得比較謹慎,依恃險要地形,堅守陣地,吐蕃軍隊一時也無法突破。
關鍵時候,打破僵局的還是王晙。
王晙的位置在吐蕃的後方,吐蕃人可能並沒有發現這支小部隊。王晙故技重施,在夜色的掩護下,又一次對吐蕃大軍發起夜襲戰。這次夜襲是不是沿用上次冒充吐蕃士兵的方法呢?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但這次突襲仍非常成功,令吐蕃後方大亂。
薛訥兵團的前鋒王海賓發現吐蕃兵營出現混亂,果斷地下令發起進攻。王海賓是一位年輕將領,以驍勇而馳名軍中,他身先士卒,率領其部勇闖敵營,麵對吐蕃的優勢兵力,戰鬥打得非常艱苦。薛訥兵團的其餘各部也陸續投入反攻,吐蕃軍隊腹背受敵,統帥坌達延趕緊下令向洮河方向撤退。
王晙與薛訥兵團會師後,向洮河方向追擊。王海賓仍然驍勇異常,在經曆血戰之後,他的部隊還是一馬當先,衝鋒在前。王海賓一心想為國家建功立業,不想他的戰功早被人妒忌了,同樣是薛訥部將的郭知運、杜賓客等人,不論是在資曆上,還是在作戰經驗上,都要超過王海賓,但是在武街會戰中,居然被這位後起之秀搶了頭功,大家心裏很不痛快。
王海賓在洮河旁的長城堡追上了吐蕃大軍,吐蕃人回戈反擊,王海賓下令頑強拖住吐蕃的主力,等待大部隊的到來。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唐軍其他幾路將領居然擔心他又拔得頭功,個個懷著私心,坐看王海賓孤軍陷入吐蕃大軍的包圍中,按兵不救。孤軍無援的王海賓寡不敵眾,在經過浴血奮戰後,最後戰死沙場。
王海賓死後,諸將領方才乘勢出擊,吐蕃已經曆一番血戰,再沒氣力頂著唐軍的攻勢,最後大敗,陣亡一萬七千人,損失馬匹七萬五千匹,羊牛十四萬頭。
這是玄宗時代唐軍在西線的第一場勝仗。
薛訥以此役的勝利,一雪出擊契丹慘敗的恥辱,但他並非此次戰役的主要功臣,功勞最大的當屬王晙,他的果敢與智謀才使唐軍在劣勢兵力之下取得最後的勝利。
另一位功臣便是戰死的王海賓,這位勇將實際上是被自己人給葬送的。唐玄宗對他的死非常惋惜,當時年輕的王海賓有一個九歲的兒子,名叫王訓,唐玄宗命人將他接到皇宮內撫養,這就是後來大唐帝國的名將王忠嗣。
開元四年(716年),吐蕃轉而進攻鬆州(今四川鬆潘),遭到鬆州都督孫仁獻的反擊,在鬆州城下吐蕃軍被擊潰。
鬆州之戰的失敗,迫使吐蕃再次轉向與大唐和解,唐玄宗同意締結和解協議。
但是這個和平局麵隻維持了一年的時間。
第二年,西域的突騎施部落發難,與吐蕃、大食(今阿拉伯帝國)結盟,試圖攻取大唐控製下的安西四鎮。唐朝廷為了牽製吐蕃,命令隴右節度使郭知運率軍進攻河西九曲。吐蕃軍隊根本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一戰即潰,郭知運繳獲鎧甲、戰馬、犛牛等戰利品數以萬計。
開元六年(718年)底,吐蕃再次向大唐請和。
這次和解之後,唐與吐蕃維持了將近十年的相對和平局麵,雖然邊境的衝突很頻繁,但隻爆發過一次大的戰爭,即在 722年,吐蕃出兵進攻中亞的小勃律國,小勃律國向大唐求援,唐軍入中亞,挫敗吐蕃的進攻。關於唐軍在中亞的戰爭,擬另立一章詳述,此處暫略。
與吐蕃的和平,使大唐西線的軍事壓力驟減,這對於帝國的經濟繁榮有著重要意義。大唐逐漸進入盛世時代,國力強盛,一派興旺的景象。從軍事實力上看,也比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時代有明顯的提升。以戰馬的數量為例,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到唐高宗麟德年間,牧養的戰馬多達七十萬匹,為大唐組建強大的騎兵提供了物質基礎。高宗晚年由於麵臨吐蕃與突厥的雙重打擊,戰馬死亡極多,僅在突厥戰爭前兩年便損失達十八萬匹。進入武則天時代後,軍事上的連連失利,使得戰馬的數量迅速銳減一半以上。唐玄宗上台時,全國牧馬數量僅有二十四萬匹,之後開始回升,到開元十三年(725年),戰馬數量恢複到了四十三萬匹,這也從一方麵顯示玄宗時期大唐在軍事實力上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