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蕭嵩出任河西節度使以來,迅速扭轉戰場的不利形勢,在軍事上節節勝利,被唐玄宗授予兵部尚書的重職。
唐軍易守為攻,轉入戰略反擊。
在沙州(敦煌)的西南,駐紮有一支吐蕃的軍隊,稱為大同軍,對沙州以及瓜州構成嚴重的威脅,所以戰略反擊的重點,首先是擊破吐蕃的大同軍。
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瓜州都督張守珪會同沙州刺史賈師順(常樂城保衛戰中的英雄),聯合兩州的軍事力量,掃蕩吐蕃大同軍,大同軍勢單力孤,被唐軍擊破。此役保障了大唐河西走廊通道的安全,對絲綢之路貿易通道的暢通有著莫大的影響。
自從河西九曲之地割給吐蕃之後,規複河西九曲便成為大唐對吐蕃戰爭的重中之重,而通往河西九曲之地的首個吐蕃城堡,便是石堡城。
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縣西南)也是吐蕃襲攏河西的重要軍事基地。
收複石堡城的重任落在信安王李禕的肩上。李禕是皇室宗親中的名將,他同時擔任朔方節度使。朔方節度使的主要防禦對象是北方的突厥,由於唐與突厥的戰爭告一段落,北方邊疆相對和平,所以政府抽調朔方兵團二萬人到西線防禦吐蕃。
鑒於石堡城戰役意義重大,唐玄宗命令朔方節度使李禕、河西節度使蕭嵩、隴右節度使張忠亮共同商量作戰計劃。
蕭嵩與張忠亮等將領並不傾向對石堡城發動進攻,因為石堡城的地形險峻,而且路途遙遠,如果貿然發動進攻無法攻克,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最好的辦法是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朔方節度使李瑋慨然道:“身為人臣,豈可以畏懼艱險而裹足不前呢?我願率軍前往,如果真的沒法破敵,我當戰死沙場。”
在李禕的堅持之下,河西兵團、隴右兵團、朔方兵團組建成強大的突擊力量,晝夜兼程,兵分兩路,一路切斷石堡城的交通線,另一路圍攻石堡城。
石堡城作為吐蕃東進的第一道門戶,依險而建,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這裏靠近河西九曲之地,吐蕃可以出動大量的軍隊支援石堡城,因此圍城打援成為唐軍的戰術選擇。
由於唐軍的神速進軍,一舉占領石堡城周邊的製高點,切斷了其與外界的聯係,石堡城遂成為一座孤城。隨即唐軍展開淩厲的進攻,吐蕃守軍在外無援軍的情況下,抵擋不住,城堡終於被攻陷。
此役的勝利對唐軍是莫大的鼓舞,河西兵團、隴右兵團迅速控製石堡城周邊地區,拓地千裏,並且將石堡城變為一座前沿陣地,進可攻退可守。
接到捷報後的唐玄宗大喜,將石堡城的駐軍命名為振武軍。
自從吐蕃大將悉諾邏被冤殺之後,吐蕃在與大唐的交鋒中落於下風,吐蕃讚普棄隸蹜讚不得不考慮與大唐再度和解。
開元十八年(730年),吐蕃派遣使者向大唐政府求和。
唐玄宗心裏有個結沒解開,他說:“吐蕃讚普以前在寫給我的信中,用詞傲慢無禮,怎麼可以跟他和解呢?”唐玄宗所指乃是吐蕃於開元二年(714年)時,向大唐求和時以敵國禮(對等的禮節),拒絕承認唐帝國的上國地位。
大臣皇甫惟明對唐玄宗說:“當時吐蕃讚普隻有十八歲,國家大權還掌握在大臣手中,這封信很可能是吐蕃執政大臣所寫,目的是為了激怒陛下。有一些將領就希望邊境有戰爭,這樣從中可以撈取戰爭之財,並企圖以戰功來搏取勳爵,這隻是奸臣的詭計。如果不與吐蕃和解的話,邊境戰爭永無止境,每年都要花費巨額的軍費,河西、隴右一帶將民生凋敝。所以陛下應該派使者出使吐蕃,慰問金城公主,並與吐蕃達成和解,使吐蕃永遠稱臣,永息邊患,這才是國家之福。”
皇甫惟明這麼一說,唐玄宗聽了還蠻高興的,便派皇甫惟明與張元方共同出使吐蕃。
吐蕃讚普見大唐願意和解,非常高興,盛情接待大唐的使團,並且向皇甫惟明出示了貞觀時代以來,唐朝曆代皇帝頒布給吐蕃的敕書,以表達對大唐的尊重之意。
在皇甫惟明完成出使任務返回時,吐蕃讚普同時派使者隨同前往長安,並附上一封親筆信。在信中,吐蕃讚普寫道:“甥世代得以娶唐公主,與唐親同一家,隻是後來張玄表興兵寇鈔,遂使兩國關係惡化。甥深知尊卑秩序,豈敢失禮於舅父呢?可是因為一些邊疆大將相互攻擊,竟多次獲罪於舅父。後來甥多次派遣使者入朝,可是都被邊將所阻,現在承蒙舅父派來使者,宣慰公主,甥不勝歡喜,願意重修舊好,雖死無憾。”
吐蕃讚普的這封信,再次奉唐為上國,承認大唐在兩國關係中的領導地位,這令唐玄宗感到很滿意。
這樣,唐與吐蕃又進入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