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奪取戰爭的主動權(1 / 3)

與吐蕃的戰爭,是大唐帝國三百年曆史中最重要的戰事之一,雖然有過幾次的和平,但每次都很快被新的衝突所破壞。

從開元十八年到開元二十五年,唐與吐蕃維持了七年的和平局麵。在此段時間裏,崔希逸接任河西節度使,而吐蕃的守邊大將則是乞力徐。

崔希逸寫了一封信給乞力徐道:“現在兩國通和,成為一家人了,何必設置重兵在邊界之上,妨礙百姓耕作放牧,不如雙方共同罷兵。”

乞力徐寫了回信給崔希逸,信中寫道:“常侍大人乃是忠厚長者(崔希逸曾擔任右散騎常侍),所說的話一定不會欺騙我們,隻是朝廷未必將邊防大事委托給閣下,萬一有奸人從中挑撥離間,乘我不備之時發動突襲,那麼到時我等後悔莫及了。”

崔希逸推心置腹,多次向乞力徐請求互相罷兵,最後乞力徐被其誠意所感,於是殺白狗為盟,雙方都撤去邊防守備。這麼一來,西線無戰事,雙方的百姓安居樂業,一時間邊境地區牛羊成群,一派和平的景象。

可是到了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時,唐與吐蕃卻因為小勃律國的問題而引發衝突。吐蕃與大唐和解後,並不停止在西部的開拓,仍進攻小勃律。小勃律此前一直歸附大唐政權,所以情急之下,小勃律國王向唐朝廷求援。唐玄宗詔令吐蕃放棄對小勃律的進攻,然而兵臨城下的吐蕃軍隊豈肯放過到嘴的食物,小勃律國最終被吐蕃所攻破。

吐蕃居然敢無視皇帝的詔令,唐玄宗真是氣上心頭。

正巧在這個時候,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的部將孫誨前往長安城彙報河西情況。當孫誨聽到唐玄宗正因吐蕃攻打勃律國而大發雷霆時,他覺得這是一次立功的機會,便上奏唐玄宗,說現在吐蕃的邊境罷兵,防禦力量空虛,正好可以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必定可以大獲全勝。

唐玄宗正在氣頭上,聽說可以教訓吐蕃人一下,暗自高興,便派內給事趙惠琮與孫誨一同前往河西,觀察一下前線的情況。這個趙惠琮也是一個貪功之輩,到了河西之後,發現吐蕃果然撤去邊防守備,心裏暗暗高興,也來不及上報唐玄宗,就矯詔命令崔希逸出擊吐蕃。

崔希逸聽了之後大吃一驚,連忙說道:“不可啊,我與吐蕃大將乞力徐有過約定,雙方共同撤去邊防守備,讓百姓休養生息,現在怎麼可以出爾反爾,喪失誠信呢?”

趙惠琮冷冷地看了崔希逸一眼,說了一句話:“將軍莫非要抗旨不成?”

崔希逸默然無言。

當時崔希逸與吐蕃大將共同約定撤銷邊防,確實是出於希望百姓能走出戰爭的陰影,安居樂業。然而天下之事,卻非他崔希逸一人說了算,當趙惠琮以皇帝的命令相威逼時,崔希逸隻得選擇服從命令,這是軍人的天職。

不得已從命的崔希逸率軍突入吐蕃境內。

吐蕃軍隊大驚失色,多年和平之後,吐蕃大將乞力徐一直遵守協議,在邊境線上屯兵很少,唐軍的突擊,使得吐蕃陣腳大亂。

唐軍如入無人之境,一路向前,一直橫掃到青海湖的西岸。吐蕃軍隊在無防備的情況下,潰不成軍,在青海湖西岸乞力徐好不容易穩住陣腳,與唐軍開戰,結果損失了兩千餘人,乞力徐脫身而逃。

捷報傳到長安,唐玄宗大喜,並不追究趙惠琮矯詔之罪,反而重賞趙惠琮與孫誨。

然而這次戰術層麵上的勝利,卻不能掩飾戰略層麵上的短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和平局麵,就這樣輕易被破壞了,吐蕃斷絕對大唐的朝貢,宣布對唐進入戰爭狀態。

崔希逸這個人有軍事才華,但是個和平主義者,這次出擊對他的良心乃是一次巨大的衝擊,這種結果,是他所未嚐預料到的。他腦海裏時不時湧現出吐蕃大將乞力徐投射來的惡狠狠的目光,似乎還聽到咒罵聲:“你這個背信棄義的家夥!”崔希逸心中充滿了愧疚之意。

然而,他還是大唐守邊大將,他還記得自己的職責所在。

第二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三月,吐蕃對大唐發動報複性的襲擊,出兵侵擾河西,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率軍還擊,挫敗了吐蕃的進攻。

雖然崔希逸擊敗了吐蕃的進攻,但他時常表現出愧疚之心,使得朝廷非常不滿,將他從河西節度使調離為河南尹,並由權臣李林甫遙領河西節度使之職。崔希逸對失信於吐蕃一事,耿耿於懷,無法原諒自己,最後竟然憂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