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是大唐帝國的開元全盛時代,強大的國力有力地支撐著前線的戰爭。
大唐在戰略上采取積極的攻勢。
鄯州都督杜希望提出一個作戰計劃,準備進攻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門源縣),他向朝廷要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是王海賓的兒子,王海賓在開元二年戰死,當時王忠嗣隻有九歲。唐玄宗由於憐惜王海賓之死,便下令收養王忠嗣於禁宮內。王忠嗣聰穎好學,及至長大成人後,雄姿英發,史稱他“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由於他是將門之後,唐玄宗經常召他前來討論軍事,王忠嗣對答如流,顯示他深厚的軍事素養,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對他說:“你日後必將成為一員名將。”
開元十五年(727年),二十三歲的王忠嗣追隨河西節度使、兵部尚書蕭嵩前往與吐蕃作戰的前線,擔任兵馬使,開始他漫長的戎旅生涯,先後升遷為左領軍衛郎將、河西討擊副使、左威衛將軍。但是政治的詭譎變化使他防不勝防,在遭人陷害之後,他一度沉淪,被貶官為東陽府左果毅。他之所以能東山再起,乃得益於杜希望的大力舉薦。
杜希望上書朝廷稱:“王忠嗣軍事才華橫溢,如果此次出擊要確保勝利,那麼我非要用這個人不可。”最後朝廷同意將王忠嗣調到杜希望的麾下。
杜希望果然是慧眼識英雄,他率軍挺進新城。王忠嗣複出戰場後,表現不負杜希望所望,他不僅作戰勇猛,而且富於謀略。唐軍在經過一番苦戰後,終於攻克新城。朝廷對新城之戰的有功將士進行表彰,王忠嗣戰功最著,被授予左威衛郎將。經此一役,王忠嗣聲名鵲起,成為大唐將領中的後起之秀。
新城戰役後,杜希望留下一千名士兵駐守新城,並且改稱為“威戎軍”。
杜希望也以此役得以晉升為隴右節度使,成為大唐西線的重要將領。
如杜甫詩中所說:“武皇開邊意未已”,唐玄宗此時尚武的傾向愈發明顯,唐軍的戰鬥力已經從低穀中回升,大唐的軍事力量越發強大,開疆拓土的激情被重新點燃。
六月,一場針對吐蕃的主動性進攻拉開戰幕。
以蕭炅為河西節度使,會同隴右節度使杜希望、劍南節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各率河西兵團、隴右兵團、劍南兵團,分道進擊吐蕃,毀掉了以前所立的邊境標誌赤嶺碑,此舉表明唐與吐蕃進入全麵的戰爭。
杜希望率隴右兵團一路長驅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吐蕃在黃河上架設的一座橋梁,並且在奪橋之後,迅速在黃河西岸修築堡壘,命名為鹽泉城,以保衛黃河大橋的安全。
吐蕃馬上組織重兵,在黃河西岸地區集結了三萬人馬,向鹽泉城展開反撲,企圖奪回黃河大橋。杜希望手上的軍隊在數量上比起吐蕃軍隊要少很多,首戰唐軍失利,全軍上下彌漫著失敗的情緒。
此時,左威衛郎將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動請纓。
對於王忠嗣的傑出才華,杜希望是深信不疑的。這位將門之後智勇雙全,敢當大任,有決斷力,而且在不久前的新城戰役中建下奇功。能不能撕開吐蕃人堅強的防線,成為能否打贏這場戰役的關鍵。
杜希望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險的突擊。王忠嗣集合自己的隊伍,以視死如歸的精神,冒著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陣地發起進攻,雖然在人數上遠居於劣勢,但戰場上有時更起作用的是無畏的勇氣。王忠嗣衝入敵營,左劈右砍,其部下也個個奮勇向前,竟然使吐蕃的戰鬥隊形大亂,被砍倒了數百人。
一直觀戰的隴右節度使見王忠嗣的敢死隊破壞了吐蕃人的防線,馬上抓住機會,果斷下令全線出擊。王忠嗣的悍勇為全軍上下做出表率,將士們也化心理劣勢為心理優勢,終於以寡擊眾,大敗吐蕃。
此戰的勝利,使唐軍堅守住鹽泉城這個前線堡壘。朝廷下令在鹽泉城設置鎮西軍,而在戰鬥中力挽狂瀾的王忠嗣則被升遷為左金吾將軍。
隴右兵團的出擊大獲全勝,而劍南兵團則吃了個敗仗。
劍南節度使王昱的目標是攻克安戎城。
安戎城的失陷要追溯到 680年(參考前文),已經是五十八年前的事了。安戎城本來是唐帝國為了切斷吐蕃與西南蠻族聯係而修築的軍事重鎮,當年為了對付吐蕃大軍,安戎城修築在險峻之地,易守難攻。自從安戎城陷落後,吐蕃已控製了西南蠻族區,這座城堡也成為吐蕃對付大唐的重要堡壘。在五十多年時間裏,唐軍多次發動對安戎城的爭奪,但每次都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