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石堡城的爭奪(1 / 3)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蓋嘉運兼領河西、隴右節度使之職。

蓋嘉運是何方神聖呢?

他原來是磧西節度使,剛剛在西北掃平突騎施,立下赫赫戰功。掃平突騎施之役,將在後文詳述,此先略過。河西、隴右均是與吐蕃戰爭的重要戰區,蓋嘉運身兼二職,這真是朝廷對他的一種莫大的信任。但是蓋嘉運自恃功高,大擺架子,並不急於赴任。

左丞相裴耀卿對唐玄宗說:“我最近仔細觀察蓋嘉運這個人,誠然他勇敢堅強,但是在言行之中,卻不時流露出驕傲自滿的神情,我看不足成大事。我私底下深為憂慮,現在秋天來臨了,這個季節正是吐蕃草肥馬壯的時節,秋季邊防十分重要,可是蓋嘉運動身出發的日期卻遲遲未定,倘若等到邊境出事了再前往,那麼在他連邊境的將士都還不認識的情況下,又怎麼能料敵製勝呢?而且現在蓋嘉運天天花天酒地,實在看不出有一位將領所要具備的憂國愛人之心。如果陛下不更改委任狀,那麼最好催他早日啟程,嚴加訓勵才是。”

唐玄宗一聽,這才派人催促蓋嘉運出發。

這一年的年底,遠嫁吐蕃的金城公主去世(710年嫁往吐蕃,至今三十年)。吐蕃讚普想借此時機與大唐和解,便派使者入長安城告喪,並提出休兵的建議。

在這幾年裏,唐軍在戰場上對吐蕃取得了重大勝利,唐玄宗可是得勢不饒人,拒絕了吐蕃人的和解請求。唐玄宗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情況,吐蕃的實力遠遠超出他的想象。

在和解請求被拒絕之後,吐蕃讚普勃然大怒,決心要向大唐展示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第二年(741年)的六月,吐蕃令人吃驚地動員了四十萬的龐大兵力,向大唐發動進攻。

與其說吐蕃要與大唐決一死戰,不如說吐蕃隻是為了炫耀兵威罷了。吐蕃大軍進攻承風堡,直抵唐軍河源軍基礎,又跨過長寧橋,逼進安仁軍基地。

唐軍騎兵將領臧希液率領五千名騎兵,在渾崖峰一帶防禦。麵對數十萬的吐蕃大軍,五千名唐軍顯然數量微不足道,但是這一地帶的地形卻十分有利,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所以臧希液扼守險要地形,吐蕃大軍人數雖眾,卻由於地形狹窄而施展不開,突入的前鋒部隊還被唐軍所擊破。吐蕃軍隊也不強取渾崖峰,他們覺得已經達到了對唐軍戰略威懾的效果,便退兵了。

對於吐蕃的這次炫耀兵威之舉,唐軍一方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反倒認為吐蕃的實力並不強大,臧希液以區區五千人便阻擋了四十萬的吐蕃雄軍。

吐蕃的實際意圖,是想奪回石堡城。

石堡城是一座堅固的堡壘,是河西九曲的重要門戶,自從 729年李禕攻陷石堡城之後,石堡城更名振武軍,一直是抵禦吐蕃的重要前線堡壘。在冬末春初之際,吐蕃大軍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猛撲向達化縣(在今青海尖劄縣西北),攻陷縣城,之後大軍直指石堡城。

看來隴右、河西雙料節度使蓋嘉運確實有些麻痹大意,致使在吐蕃的閃擊之下,邊境線上的防禦居然很輕易地被擊破。作為擊平突騎施的英雄,蓋嘉運顯然犯下大錯,吐蕃的軍事力量顯然遠非突騎施所能相比,而邊境線上的唐軍防禦體係缺乏縱深,在被吐軍擊破之後,吐軍已經輕鬆合圍了石堡城。

石堡城三麵均是懸崖峭壁,隻有一條小路通往堡壘,但再堅固的城池,都絕不可能孤城而存。石堡城要堅守,其必要條件是唐軍必須在石堡城遭到攻擊時,迅速派出援軍解圍。

可是,蓋嘉運在應對吐蕃進攻的防禦上確實準備不足,以至於吐蕃大軍席卷而來時,唐軍的據點被各個擊破,石堡城遂成為一座孤城。吐蕃曾長期占據石堡城,對其地形、結構均了如指掌,也深諳其弱點之所在,所以當這座堡壘陷入吐蕃大軍合圍之中時,其陷落的命運便注定了。

這座位於第一防禦線的重要堡壘,在吐蕃優勢兵力的進攻下,最終失守。

此時大唐對吐蕃的兵力部署是這樣的:大致順著青藏高原的邊緣,由北而南分割為四大戰區:安西戰區、河西戰區、隴右戰區、劍南戰區。其中,安西戰區下轄軍隊兩萬四千人;河西戰區七萬三千人;隴右戰區七萬五千人;劍南戰區三萬零九百人。

這個對吐蕃的弧形包圍圈(或防禦圈),共計有兵力約為二十萬人,其中重點又集中於河西及隴右,僅這兩個防區就擁有約十五萬的大軍,這兩個防區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為地處戰略要道河西走廊以及富饒的湟水穀地。

天寶元年(742年),蓋嘉運因為石堡城的失陷以及禦邊乏術,被撤銷了雙料節度使之職,改由皇甫惟明出任隴右節度使,王倕出任河西節度使。在石堡城丟失之後,唐軍增強了主動性的進攻。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積極出擊,先是擊破吐蕃大嶺軍基地,然後又大破吐蕃設置在青海的道莽布支軍營,吐蕃駐守的軍隊有三萬多人,在唐軍的出擊中,被殲滅了五千餘人。河西節度使王倕也不甘示弱,進擊吐蕃的漁海、遊弈等處兵營,均擊破之。唐與吐蕃的戰爭多是在邊境線附近的拉鋸戰,吐蕃既沒法深入大唐境內,而大唐的軍隊由於受製於青藏高原的地形,也很難深入作戰。

天寶二年(743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做了一次深入作戰的嚐試,大軍從西平出發,行軍距離超過一千裏,進攻洪濟城。經過一番戰鬥後,攻克洪濟城。此役的勝利對唐軍意義非同小可,因為洪濟城的位置在石堡城的西南,這麼一來,唐軍可以從東、西兩麵一起向石堡城發動進攻,以重新奪回這座重要堡壘。

石堡城突出的位置,決定了它將成為唐與吐蕃戰爭的焦點。天寶四載(745年),石堡城的爭奪戰打響了。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親自督軍,對石堡城展開猛攻,這座城堡雙方都十分熟悉,吐蕃出動援軍策應石堡城的守軍,戰鬥打得非常激烈。由於石堡城易守難攻,吐蕃守軍頑強抵抗住唐軍的猛攻,唐軍的傷亡很大,連皇甫唯明的副將褚誗也在戰鬥中陣亡。

這次石堡城戰役終於以唐軍失利而告終。此時,大唐的對手突厥與突騎施相續敗亡,與吐蕃的戰爭便成為重中之重,唐玄宗決定讓最傑出的將領王忠嗣出任西部最高軍事長官。

此前,王忠嗣在對吐蕃、奚與突厥的戰爭中,均有優異的表現,擔任朔方、河東雙料節度使。王忠嗣在邊防上的傑出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節度朔方、河東期間,在北方數千裏邊陲地帶,從朔方到雲中的要衝之地,都修築城堡,拓疆數百裏,時人認為他是自張仁願以來(張仁願築三受降城,事見前)北方戰線上最傑出的將領。

現在唐玄宗又賜給他兩個頭銜: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唐玄宗對烈士之後表現出令人驚訝的信任,王忠嗣一人居然身兼四個節度使之職,此時大唐總計也不過設九大節度使,王忠嗣一個人竟然獨占了將近一半的名額,於是乎“控製萬裏,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

大唐的周邊敵人,大多都屬遊牧民族,所以戰爭中馬匹的數量是相當重要的。此時的大唐經濟高度繁榮,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盛世,充裕的財政收入也強有力地支持四方的戰爭。王忠嗣在朔方、河東之時,便采取高價買馬的策略,當時胡人聽到這事時,便爭先恐後賣馬給大唐,大唐的馬匹數量非常充足,這也使得大唐的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在兼任隴右、河西節度使之後,王忠嗣將朔方、河東所購買的胡馬中的九千匹,也攜往隴右、河西,使得隴右兵團與河西兵團的戰鬥力大大增強。